临汾新闻网讯 屋外大雨滂沱,屋内一片宁静从容。
8月1日下午,一场暴雨猝不及防,却丝毫未影响古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培训中心32名社区矫正对象每月一次集中学习心理课程的热情。当天下午,市社会心理服务联合会在给社区矫正对象上一堂名为《生命的价值》的心理课。心理咨询师李亚丽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切入点,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案例,阐述人生的价值“具体”在人生观领域的表现,通过温情的话语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及时放下心理包袱,科学合理应对不良情绪,正确认识自我,培养积极、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
社区矫正对象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之一。为实实在在帮助社区矫正对象以全新的面貌、健康的心态融入社会,古县司法局与市社会心理服务联合会合作深入推进“星光工程”,探索“启迪式”心理矫治模式,将社矫对象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纳入教育帮扶体系,采取线上+线下心理帮扶相结合,开展集中教育、个体教育与家庭教育等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让社矫对象从“心”出发参与矫正监管,从“心”开始回归服务社会,打造社区矫正“心”生态,巩固和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成效。
走进古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培训中心,这里设立有个体咨询室、情绪宣泄室、沙盘游戏室、团体辅导室,AI心理测评自助、心理沙盘、宣泄器材等心理辅导专用设备一应俱全,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了一个心理疏导、情绪宣泄、心理治疗的好去处,让社区矫正对象带着“重重心事”而来,卸掉“心理包袱”轻装回归。
在这里,社区矫正对象的入矫“第一课”是从“心”开始的。
“你缓刑两年的监管从今天正式开始……请到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测评。”为给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精准心理矫治辅导和教育帮扶,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报到时,社区矫正中心都要从再犯罪风险和心理健康水平两方面进行评估和筛查,通过入矫、中期、解矫“三段式评估”,全面掌握心理状况。
一份心理健康档案就是一套完整的诊疗方案,让心理矫治有“迹”可循,有“据”可依。对于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社区矫正对象,要锚定“量身定制”,“把脉开方对症下药”,跟踪服务,确保矫正精确有效。
随意翻开一份心理健康档案,里面详细记录了对社区矫正对象心理跟踪治疗的过程:矫正对象柳某,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因过失致人死亡,常怀愧疚,经常失眠,刚开始接受矫正时,心理咨询师发现柳某的悔罪意识高,却因这件事,对人生感到迷茫。针对这一情况,心理咨询师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为其开展阶段性测评,科学制定矫治目标、矫治项目,并经常与之进行谈心谈话,引导其敞开心扉,同时开展心理教育,经常为其播放相关心理健康视频,帮助其及时疏导负面情绪,重塑“三观”,重拾信心,目前其开办了一家快餐店,生活步入正轨。
“发挥亲情力量感化作用,可以助力矫正对象心理健康辅助及家庭结构的重塑。”古县司法局副局长邢晓华介绍,心理矫治要重视内容选择和个性设计,该局建立心理疏导站,心理咨询师定期坐诊、即时接待,采取“走访+坐堂”,开展“一对一”专职化心理矫治工作,并探索以“亲情疗愈”融入“家庭感化”。
2023年,社区矫正对象武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拘役2个月,缓刑4个月,接受社区矫正。之后,武某总觉羞耻不敢出门,也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还会莫名紧张、伤心痛哭,对孩子更是非打即骂,表现出极端情绪,矫正工作难以开展。
针对武某的心理状况,心理咨询师在帮助其情绪疏导和心理诊治的同时,主动邀请其家庭成员共同开展场景式亲子互动活动,将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庭成员和亲属融入心理矫治工作中,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缓和家庭关系,帮助其成功走出心理的泥沼。
“跳出枷锁,拥抱新生。”古县司法局通过因人施治,让社区矫正对象从心理矫治中探寻治愈的力量,再犯罪风险较低的社区矫正对象占84.4%,无高风险,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在预防矛盾风险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