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干燥,气温变化较大,呼吸道黏膜抵抗力降低,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
呼吸道感染主要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比如流感等。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一些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感染,比如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造成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很多,包括病毒、细菌、真菌以及不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患者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寒战,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表现。
呼吸道感染高发人群主要是自身抵抗力低的人,如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婴幼儿,罹患心肺疾患、糖尿病、慢性气道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吸烟的人、营养不良的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
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1.季节转换的时候发病率较高,比如说夏季转到秋季,或者是秋季向冬季转换,气温下降明显的时候,由于环境,包括通风、场所的密集等,呼吸道感染的疾病会出现局部、短暂的集聚性流行。
2.病毒性感染的发病率高于细菌性感染,总体来说,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病毒性感染的患者阳性率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中学龄儿童的阳性率最高。
什么是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微生物,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是目前已知最简单的原核生物,直径只有2—5μm。它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点是没有细胞壁,青霉素、头孢霉素类等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抗菌药物无效。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支原体感染严重的患者可导致肺炎的发生。支原体肺炎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约3至7年会发生一次区域流行,也是我国5岁以上学龄期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今年5月份开始,南方多地报告支原体肺炎感染上升,有的出现家庭或者学校聚集发病的情况。今年的发病率儿童中有20%支原体阳性,而且出现低龄化的趋势,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增加。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等症状。咳嗽初期为阵发性的刺激性干咳,随着病情进展开始有痰,可以伴有咽痛、头痛、胸痛等表现。具有一定自限性,大部分症状轻微,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可以自行缓解,不需特殊治疗,更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
对于成人来说,支原体肺炎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首位致病原,从年龄分布来说30岁以下和31—50岁人群发病率占全人群的一半以上,高于50岁以上人群。潜伏期为1—3周,发病形式多样,多数患者仅以低热、疲乏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突发高热,并伴有明显的头痛、肌痛及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以干咳最为突出,常持续4周以上,多伴有明显的咽痛偶有胸痛、痰中带血。呼吸道以外的症状中以耳痛、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较多见,极少数患者可伴发胃肠炎、心包炎、心肌炎、脑膜脑炎、脊髓炎、溶血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关节炎及肝炎等。治疗上多采用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药物。
如何预防呼吸道感染?
1.接种疫苗:对于年幼的儿童、抵抗力弱的高危人群可以接种相应的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2.开窗通风:每天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但是要避免风直接吹到我们的身上。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必须去时科学佩戴口罩。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4.合理膳食,增加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穿着适当,根据气温、环境及场合适当增减衣物。
5.规律作息,心情放松愉悦,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做好保暖,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
(作者单位: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和睡眠医学科)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