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作为全省管辖县域数量最多的地市,县域经济发展对临汾的意义尤为重要。今年以来,市委高瞻远瞩、知势谋局,将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全市“三大板块”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规划中,拓展构建了“板块经济-县域经济-乡村产业振兴”三级支撑体系,鲜明提出“突出产业、人口两个重点,持续提升县域发展能级和水平”的任务要求,为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增强县城承载能力是首要前提。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功能品质,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承载能力强、功能品质好,就能吸引人、留住人,就能实现要素和产业集聚,从而支撑县域经济强劲发展。反之,发展就无从谈起。要把城市“双品质”建设理念贯穿到大县城建设中,着力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提升功能品质,全力打造绿色宜居韧性智慧县城。促进产业配套提质增效。突出抓好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服务生产、服务生活“两服务”配套建设,做好集成共用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含法律咨询、财务服务、风险投资、职业培训等)、展示交流场所等建设,提升吃住行、购物、娱乐等配套水平,打造现代化时尚化园区。健全县城商贸流通网络,发展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推进公铁联运等货运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形成面向未来的数字城市底座支撑。推动县城建设提档升级。对标市区一体化“规建管运”理念和水平,强化规划引领和精细化管理,加大县城建设更新力度,实施靓城提质、路网畅通、设施提升、幸福安居等工程,加强公园绿地体系和绿道建设,建设一批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提升县城整体形象和品位。坚持内外兼修,注重延续县城历史文脉,塑造新的城市品格和文明高度,彰显独特气质和魅力。实现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加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县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馆建设,不断完善公共体育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设施等,满足广大居民和外来创新创业人才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和健身需求。持续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提高企业和群众满意度。总之,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推动向乡村延伸、辐射,全面增强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核心支撑。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源泉,产业兴,则县域强。“中国百强县”上榜县市大多是具有地域特征和集聚优势的产业名城,如福建晋江是“中国运动鞋之都”、浙江慈溪是“中国小家电之都”、江苏丹阳是“中国眼镜之都”等。持续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要找准自身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走好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明确产业主攻方向。立足全市“三大板块”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规划,统筹考虑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等,找准自身优势潜力和板块定位、县域分工、产业趋势的最佳结合点,明确产业主攻方向,集中精力和优势资源,重点打造优势明显、集中度高、关联性强、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形成核心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特色专业镇等为平台载体,围绕县域特色产业,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有效集聚和深度整合,发挥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形成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产能优势,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提升县域特色产业整体发展质效和影响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形成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推动县域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特别是注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总之,因地制宜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全面构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夯实县域经济发展核心支撑,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
促进人口人才集聚是关键一环。人口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人口数量与经济规模、商业热度以及投资潜力呈现出相当大的正相关关系。今年新上榜“全国百强县”的江苏省沭阳县,在总结其20年间由“全省倒数”到经济总量连续3年位居苏北县市第一、跻身“千亿县”经验时,指出“关键原因是抓住了人口红利、城镇化红利,以人口在城市的‘物理积聚’,产生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发展的‘化学反应’”。集聚人口、招才引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而促进人口人才集聚,一靠县城品质,二靠产业就业,三还要靠政策支撑。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形成人口有序集聚、人才竞相奔赴的良好局面。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其留在县城工作生活能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实施“归雁计划”,定期向县外就业人员推送匹配岗位信息,出台产业扶持、创业补贴、金融资助等系列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返乡创业培训,激发返乡人员创业创新活力。积极开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新就业形态,特别是借鉴尧都云商产业园发展模式,为大学生、创业青年提供适配发展空间,筑好“创业巢”、推动“雁归巢”。优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模式。瞄准发展需求,编制紧缺人才目录、人才清单,探索“城市发展合伙人”机制,拓展人才招引路径,进行“靶向式”引才。用好柔性引才、弹性工作、人性服务、刚性兑现“四性工作法”,以政策真兑现真落地聚才聚智。积极为各类人才搭建施展才华舞台,营造宽容试错环境,让人才发挥最大价值,使人才与城市互相成就。总之,把握人口流动趋势和规律,紧盯农业转移人口、返乡人员、外来人才等重点群体需求,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将人口资源转化为县域发展的动能,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提升县域发展能级是最终目标。能级是一个区域发展水平和态势的重要衡量标准,是区域实力的综合体现。根据人民论坛测评中心推出的城市能级测评体系,主要包括经济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和支撑能级四个维度,其中经济能级权重为0.32,占比较高,在其之下,进一步分为经济水平、经济基础和增长活力等二级指标,全面反映区域经济实力。要紧盯反映经济能级的各项指标,通过打造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双优势”,进一步做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增强县域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态势。推动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国省平均水平,力争进入全省领先行列,以稳定增长和规模优势,加快总量赶超步伐,赢得深度转型空间。推动经济总量排名前移。按照市委五届六次全会部署,未来五年沿汾、沿黄板块各县(市、区)确保GDP总量在全省排名前移5—10位,沿太岳板块各县前移10—15位,聚力做大经济总量,打牢县域高质量发展基础。实现经济发展质效跃升。坚持创新驱动和开放共享,推动发展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县域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总之,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县域经济提质提速、质效双升,展现新气象、实现新突破,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新篇章。
以承载力聚人气、兴产业,以人才兴、产业旺提能级,全面构建起以人口和产业为核心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逻辑和机制,必将引领全市各县(市、区)步入发展“快车道”、跑出转型“加速度”,全面开创我市县域经济、板块经济、市域经济整体跃升的新局面,有力推动临汾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