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古城“接龙”年味浓

2024-02-19 09:01: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一。夜色渐临,在市区古色古香的贡院街上,灯火辉煌、人流熙攘。

  “快看,过来了……真热闹!”人群中有人喊。

  循声望去,只见在机甲战士“霍去病”的引领下,一支盛装的百人威风锣鼓队正在缓缓前行,鼓手腾挪跳跃,鼓槌上下翻飞,街边市民纷纷举起手机拍个不停。

  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叫张勇,是晋南威风锣鼓非遗传承人,春节前因组织颇具地域特色的锣鼓“村晚”而被媒体广泛关注。

  晋南威风锣鼓已有4000余年历史,因其威风凛凛、大气磅礴,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称,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汾是锣鼓之乡,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鼓——鼍鼓就是在陶寺遗址被发现的。”张勇激动地说,“每个临汾人的骨子里都充满着对威风锣鼓的喜欢。我15岁开始专业学习打鼓,作为非遗传承人,一定把这个项目继承发扬下去。”

  在活动主舞台上,张勇将威风锣鼓传统技法与时下流行的《科目三》旋律融合,完美的演绎引得台下阵阵喝彩。

  “龙年舞龙,更有趣味!”来自襄汾县陶寺村的刘录艳不无兴奋地说。场上,她身手敏捷地舞动龙头,18米的龙身随之时而腾跃、时而盘起,被耍得威风凛凛。

  作为陶寺天塔狮舞艺术团的演员,舞龙是刘录艳农闲时的职业,也是爱好。她自豪地说:“我们陶寺遗址发掘的除了‘最早的鼓’,还有彩绘龙盘,那可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

  临汾史称“平阳”,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4300年前,帝尧定都于此,划定九州,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格局,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尧文化,开启了华夏文明之门。

  临汾是一方悠久历史、深厚文化浸润的土地。近年来,临汾在深度挖掘文脉资源的同时,将城市“双品质”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的最大逻辑,大力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高品质城市生活,城市颜值气质价值不断攀升。特别是财神楼、贡院街靓城提质项目,是我市全力打造融合科举文化、古建文化、商贾文化的文化特色风貌街区。

  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临汾市以“最初中国 回家过年 临汾等你来”“红红火火过大年·热热闹闹来接龙”为主题,选择在焕然一新、特色浓郁的贡院街、财神楼南街分设7个舞台,以及下辖17个县(市、区)组织开展文化接龙表演活动,通过核心团队带动、专业群演配合、当地文艺爱好者和群众广泛参与的舞龙、秧歌、蹦迪(DJ)、锣鼓、歌舞串烧等流行和民俗文艺表演,营造喜庆热烈、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我也会打鼓,小时候在幼儿园学过!”人群中,观看表演的张梓暄跃跃欲试,对身旁的伙伴吉雯娜说,“锣鼓敲起来,彩龙舞起来,这年味儿就有了!”

  张梓暄和吉雯娜同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大三学生,家乡临汾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表演让她们感叹,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则让二人更愿意分享:“我要录几段视频传给同学们,让他们看看咱的临汾、咱临汾的年!”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