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医36载,市中心医院大外科主任、骨科主任王文革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业委员会膝关节保护与矫形学组委员、省医学会关节学组副主任委员、市医师协会副会长、市卫健委骨科质控部主任……一系列的头衔之下是繁重的工作和责任。长期以来,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周末,总是忙于跟各种骨科疾病打交道,致力于攻克骨科领域的高精尖技术,并不断向新的医学高峰攀登。
“做事先做人,行医不忘本”是王文革始终恪守的从医理念,尽管早已诸多荣誉加身,却依然初心不改、赤诚满怀,奋战在一台又一台手术之中。在他看来,只有诚于医德、精于医术,才能不负患者的信任与托付。
“不能因为怕风险就不去做”
王文革很少有私人时间,大多时候不是在做手术,就是在查房;不是在做学术报告,就是在与专家们会诊。4月28日10时,他在接连完成两台手术后,利用间隙时间接受了这场预约许久的专访。
“妥善安置好患者,我的心可以放下一半。”王文革一出手术室,就先去了病房。手术很成功,但他仍非常关心患者的术后情况,再三叮嘱主管医生一些注意事项。另一半放不下的心则是患者的恢复情况,每次看到他们重拾健康筋骨、重获行动自由,他的整颗心才能真正“落地”。
始于自己从医的初心,也因见过太多患者的艰难处境,王文革将全部精力放在诊疗方案的精进和创新疗法的探索上,自2002年以来率先在全市开展了椎间融合器植入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后凸成形术,髋、膝四大关节同时置换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胫骨高位截骨术,小切口斜侧方入路腰椎间融合术,3D打印人工椎体植入术,改良前路腰椎间椎体融合术等一系列新技术。
每一次的突破,都伴随着风险与挑战。十多年前,省内能开展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医生少之又少,王文革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术式可精准实现“哪坏修哪”,只剥离破损部分,不伤及关节囊,能最大程度保留本体感觉和关节功能,患者花费更少、恢复更快、获益更大。但当时开展较少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需达到毫米级的高精度,另一方面是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一旦发生,即有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和产生医疗纠纷。
“为患者及时有效地解除病痛是医生的天职,不能因为惧怕风险、畏惧困难,就放弃医生应当承担的职责。”在王文革心中,患者的受益程度决定着手术价值,只要患者获益最大,再难再险也要上。他带领团队对单髁置换术深入研究,逐步扩大了手术适应症,将这项技术推广开来,从最初的一年十几台到如今的一年数百台,单髁置换的比例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王文革始终认为,外科医生不但要有科学的思维、精湛的操作,还要有一份“冲动”,能够勇敢地站出来,为患者去拼一种可能。
当然,这份“冲动”源自强大的实力,他和团队屡屡攻破难关,为身患强直性脊柱炎数十年的患者打开了“被折叠”的人生,使患者再度拥有直立行走、畅快呼吸的美好生活;为复杂骨折的百岁老人创造生机,成功置换全膝关节表面及半髋关节;将3D技术运用到脊柱结核患者的脊柱重建手术中,让许多患者重新挺直了腰杆。王文革一次次啃下硬骨头、闯过医学禁区,拼的不是胆量,而是医者情怀和使命担当。
“患者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王主任,村里人都说您看得好,见到您就踏实多了。”采访中,突然有一家人风尘仆仆地推门而入。他们专程从汾西县的一个偏远山村赶了过来,想给家里老人看看髋、膝关节方面的问题。
王文革技术好、口碑好,每天都有不少患者慕名而来。为便于患者及时找到自己,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常常在凌晨四五点就接到患者的电话,即使做手术,也会交代其他医生第一时间接听患者来电,尽心尽力为患者安排看诊、住院、手术等相关事宜。哪怕是看病以外的事情,他也会想方设法提供一些帮助。
曾有一名来自吉县的双膝关节炎患者,因患病40余年、病情持续加重,双膝变形严重,无法正常行走,甚至大小便都难以自行解决。就患者双膝关节变形程度而言,堪称全国罕有。王文革团队的所有医生都为此感到惋惜,既同情患者的遭遇,又对这个高难度的挑战感到棘手。
王文革坚定地接下这个罕见病例,带领团队反复查阅相关资料,多方联系医疗器械厂家订制特殊假体,逐一破解难题,通过不同以往、难度大幅升级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使患者膝关节的僵硬度明显好转,关节活动度大幅改善。当患者康复出院、回到村里,周围人看到她能走能站,都感到不可思议。
“患者来找我,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和信任,不能让他们抱着希望来、带着失望回。”王文革打心眼里觉得,患者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要对得起他们的生命相托。对每一名患者和每一台手术,他都会带领团队认真进行术前讨论,积极寻求和制定更好、更快、更实惠的治疗方式,尽量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最大程度减轻患者负担,让患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
正是秉持这颗仁爱之心,王文革与患者的心贴得更近了。他出身于普通农家,深知农村百姓看病难、看病远的困扰。为此,他常常带着医护人员,自掏腰包前往术后患者家中进行拆线、换药、康复指导等延续服务。
环顾王文革的办公室,锦旗摞着锦旗几乎挂满了墙壁。他以心换心,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交口称赞,是大家心中真正的“大医生”。
“用仁心仁术创造无限可能”
一盏无影灯、一把手术刀、成千上万台手术的精雕细琢,就是王文革36年职业生涯最真实的写照。一路走来,从初出茅庐的青年医生到成果斐然的骨科专家,他的每一步皆因“患者”而愈加坚定。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坚信打造特色骨科必须靠科技驱动、人才支撑,不仅要建设好人才队伍、巩固好成熟技术,还要接轨前沿技术,跟上时代步伐。
对于年轻医生,王文革不仅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还定期送他们去国内大医院进修培训。在他的悉心栽培下,吴建临、刘琦、王鹏、杜保平、梁旭、芦浩等一批医生迅速成长为我市骨科领域的中青年骨干,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并推动医院关节外科、运动医学、脊柱微创、脊柱矫形、骨科创伤五个亚专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力,手术水平再上一个新的高度,以强大的软硬件实力推动市中心医院骨科荣升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
“技术好学,做1次不会,做10次不会,我带你做100次,你总会学会的,但做人很难。”王文革常常对团队医生说,“只有将医术和医德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才对得起医生这个职业,对得起患者的信任。”
今年以来,王文革先后荣获“中国好医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重量级荣誉,但他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医生最大的成就是为患者解除病痛。相比医术的传承,让患者最大化受益的医学价值观则是王文革更想传递给年轻人的宝贵财富。如今,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他在工作中的言传身教让科室医生深刻感受到“患者”二字的分量,自觉成为这一价值观的传承者与实践者。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