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县发展苹果产业纪实

2015-04-23 09:36:17 来源:

    近年来,大宁县加快发展苹果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图为果农在新栽苹果苗木。记者 魏华摄

“我们家有3口人,今年的5亩苹果树收入将近6万元,还有20亩苹果树没挂果……”日前,在大宁县曲峨镇布业村,坐在炕头上的村民贺庭章正掰起手指头给记者算起自家账。布业村是一个小山村,整个村子分布在山顶上,共102户人家,今年全村900多亩苹果树为村民带来了300多万元的收入,苹果产业的“甜头”浸润了农民的心田。

2011年,该县抓住被确定为全省“一县一业”苹果基地建设重点县和临汾西山百万亩水果建设重点县的机遇,立足该县地处黄土高原优质苹果产业带的优势,作出了全力打造垣面1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的重大决策。经过3年发展,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9.5万亩。2013年,全县苹果产值达到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今年年底,该县苹果基地的总面积将达到12万亩以上。

扶持基地扩规模

2011年来,该县在原有老果园的基础上,在太德垣、割麦垣、太古垣、安古垣等八大垣面的空当地块,全部栽植苹果。在西部发展“嘎拉”、“红星”、“美八”等早、中熟品种;在东部发展“红富士”等晚熟品种,实现了早、中、晚熟品种和加工品种合理搭配。

为了强化扶持引导,该县制定了《支持国家机关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苹果产业发展的优惠办法》,鼓励支持国家机关干部职工通过承包、入股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建设示范果园,进行自主经营,将分散的家庭小生产连接成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的大生产,形成了一批苹果大户和苹果专业村。太德乡引进了德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3年该公司在太德乡堡村流转土地1800亩,积极打造标准化果园。

为了实现栽管并举,该县全面落实龙头牵动、科技推动、项目拉动、服务促动、政策推动、帮扶助动六大举措,并将栽植面积在乡镇政务公开栏和村委村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同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果园林下经济的实施意见》,谋划科学发展果园林下经济,在不减少果农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下大决心禁止在果园中间套种玉米等高秆作物,确保幼园果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科学管理上档次

“这几年,县里经常带着我们村的果农去外地学习,大家先后去过吉县、洛川,并且聘请专家给我们现场指导,这些技术对我们作用太大了。”贺庭章告诉记者,2011年以来,该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有计划地组织乡镇干部及果农到外地参观考察,开阔了农民视野,更新了思想观念,学习了先进技术。

按照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该县健全完善了现代苹果产业技术管理规程,从栽植、施肥、灌水、喷药、修建、采收等环节入手,形成了科学的管理体系。为了加强技术服务网,该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实用技术普及率的试行意见》,县政府从陕西等地聘请12名技术员,分派到6个乡镇,常年驻乡镇一线,为苹果产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和服务,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支专业技术队伍、每个村委有一个农民技术员、每户果农有一个果园管理明白人的目标。

为了强化科技培训力度,县里先后聘请省、市农业专家,紧紧围绕苹果产业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开展了标准化技术栽培管理、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和苹果营销等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共开展各类培训36期,培训农民8000人次。

加大投入促跨越

记者在布业村看到,县里为该村所有的果园都装上了防护网,防止野生动物毁坏幼苗。这几年来,县上对果农的投入越来越大,果农新栽植的树苗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政府每年为每户果农免费提供两袋化肥,县农委为果农提供防腐农药及粘虫板,极大地减少了果农投资成本。

3年来,该县利用片区扶贫开发、“一县一业”、“一村一品”项目资金,整合农委、水利等部门资金,累计投入3500万元,调运苗木300余万株,实施果园灌溉工程8000余亩,修建管理房60个,搭建防护网30公里。县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把苹果产业作为扶持重点,研究制订支持方案,扩大信贷规模,广开融资渠道;吉宁果蔬公司、政拓公司投资建设苹果储藏库,目前,吉宁果蔬物流交易中心已经投入使用。

“现在全村还有2000亩果园没有挂果,再过几年,我们的日子就会过的比城里人还舒服。”正如贺庭章所说的,尝到甜头的果农如今精神振奋,从配套果园设施到提升管理模式,再到延伸产业链条,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