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考古成果展 带你走进“最早中国”

2015-04-03 14:43:02 来源:

    探秘“最早中国”,感悟“帝尧之都”。4月2日,山西·临汾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陶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襄汾县陶寺遗址隆重开幕。

    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5公里的崇山西麓,在陶寺、中梁、李庄、东坡沟等村庄之间,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陶寺遗址考古成果展主展览区,由帝尧邦国的“国徽”、恢宏巍峨的宫殿、铿锵典雅的乐器、庄严肃穆的礼器、最早的文字、惹人喜爱的玉器、等级森严的墓葬、世界最早的观象台、精美华丽的木器、陶寺先民的用具、亘古不变的水井、最早的范铸铜器、观象祭祀台等几个部分组成;观象台展区实地展示了帝尧命令羲和“观测天象”确定节令、敬授民时的景象,模拟展示了圭表测影确定时令、进行大地测量的情况。展览通过沙盘、图片、文字、出土文物、三维模拟再现等形式,给人们勾勒出一幅帝尧时代“最早中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图画,展现出一幅帝尧时代“协和万邦”的景象。

    有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是从时空上考古探索中国文明核心形成、最初中国诞生的重要节点,为探索中华文明核心的形成,提供了关键的证据。陶寺遗址,从年代上看,距今3900—4300年,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尧舜时期。从地望上看,处于古冀州、尧都平阳的地理空间。从规模上看,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是中国史前超大型都邑性质的社会聚落。从考古成果上看,出现了城市、宫殿、文字、礼制建筑、青铜器和手工业作坊,符合国家形成的标准。从族属研究上看,葬法、礼乐器、文字等与唐尧有关。这就为考察“中国”概念在尧舜时期形成提供了标本。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看过陶寺遗址的发现后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大致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了晋西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以及东方、东南方国文化的交汇撞击下,晋南兴起了陶寺文化。它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1988年,陶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 卢凯 苏亚兵    


    陶寺遗址发掘档案    

    陶寺遗址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

    1978年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同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联合组队,正式开始对陶寺遗址进行发掘。

    1985年,经过长达7年的发掘,一共发掘了1000多座大中小型墓葬,获得了一大批包括陶器、彩绘木器、玉石礼器、铜铃、朱书文字等珍贵文物。这些重要发现,将陶寺遗址锁定在了帝尧时期,初步认定这或许就是帝尧的邦国所在。

    1988年,陶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2001年,在陶寺遗址发现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000年),总面积280万平方米,城址北、东、南三面城墙确定,城址为圆角长方形。

    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陶寺遗址被定为子课题“聚落反映社会结构”专题。10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西队和山西省考古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对陶寺遗址进一步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成果:在陶寺中期城址东南部,确定了陶寺文化早期城址(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100年);发现了宫殿区、下层贵族居住区;发掘了陶寺中期王级大墓,出土了彩绘陶器、玉钺、玉璜、玉兽面、漆木器以及圭尺等随葬品72件。

    2003年—2005年,发现并确认了中期小城内的祭祀区大型圆体夯土建筑(观象台),印证了《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

    2009年,经社科院考古所、中科院自然史所、国家天文台等专家实地验证,陶寺文化“圭表”测影天文观测系统得到确认。

    2010年,对陶寺遗址群进行了普查,发现陶寺遗址群可以分为五级聚落,相当于都城—邑—乡镇—村的四层等级化的社会组织。

    2012年,发掘了陶寺遗址手工业作坊区。

    2013年,发掘出了陶寺遗址的宫城城墙。这些发现表明陶寺已经具有了都邑的功能。


责任编辑:秦芳媛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