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陶寺――一片“隐姓埋名”几千年的神秘土地。
这是一片我们的祖先丁村人10万年前生活的皇天厚土。
这是一座我们的祖先帝尧5000年前开辟中国的古老城郭。
由几代考古工作者接力的陶寺古城址发掘功不可没,这项国家重点科研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令世界瞩目。
因为,它再现了帝尧的伟大国都。
再现了五千年前中国起源的文明史!
陶寺发现最早的“国徽”
我们穿越时空隧道,随着圭尺的丈量走近这遥远的故国。
襄汾,县城东北的陶寺镇。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调查发现这里是一处龙山――这条色彩斑斓的盘龙披着双排鳞甲,尖牙利齿衔咬着一枝羽毛。
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龙图腾。
专家们认为,这当是其时尧的部落联盟的徽标,我想,这亦即尧之国家的国徽。
《竹书纪年》载:“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赤龙威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棱。”《太平御览》等古籍也有相似记叙。帝尧乃“真龙天子”也,于是,龙便成为尧的国家最为尊崇的象征,“龙的传人”便自那时起成为国人的自豪。
依照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中外历史年表》中推定:那个属于尧的年代,为公元前2997年,正是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开端。
其实,陶寺的土地过于厚重,在它的地下埋藏着用扬子鳄皮作鼓面的鼍鼓,在它周围的大地下曾出土过古象的长牙剑齿。在这里,是否曾经演绎过西双版纳般热带雨林的故事?沧海而桑田,尧之前的历史还有着诸多并非虚幻的文明。是8000年还是一万年?未知的考古会给我们更多的期盼与惊喜。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自1979年以来,两次赴陶寺遗址考察,早在1985年,他就富有远见地预言:“陶寺遗址的发现,为中国考古学增添了重要的一页。尽管暂时还没有挖到城,还没有发现城墙或大型夯土建筑基础,我仍然认为,这里就是一处古城。道理很简单:一般的村落遗址不会有那样的墓群,达不到那样高的水平。”……
振聋发聩!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及至新世纪的开端,何驽先生与中科院考古所山西队的专家们,发掘出了陶寺文化中期的城址,这是一座广阔到280万平方米的史前最大的城市!深入下去,陶寺文化早期的小城也重见天日,这是一座面积56万平方米略小于故宫的古城。
石破天惊!
何弩的发掘神奇地验证了苏秉琦的英明预见!在考古的放大镜下,历史倒退四五千年,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一片宏伟的宫殿,那一排高大的立柱,甚至能看到那斑驳的墙皮上蓝彩的刻花那莫非是我们当今装潢墙纸最早的范本?
在考古者的心目中,那土壤中每一片碎石都是不容忽视的珍宝,每一件器皿都是镌满历史年轮的光盘。那是一块似乎毫不起眼的陶壶的残片,但轻轻拂去上面的浮尘,露出了朱红色的字符,让我们惊讶让我们悸动。
专家们考证,那字颜色鲜明,笔画清晰,就是用饱满而柔软的毛笔书写;尧的文化竟如此发达!既然有了笔,其时便应有专职的“书记官”;既然有了“书记官”,也就有了记事的典籍。
我们不知道,那些典籍是否被毁于其后秦王朝的“焚书坑儒”中?但我觉得这古陶上的字一定是千篇万牍之一。有了文字也就有了历史!中华民族的起点,就此前移N个世纪。历史,就此当重新改写!
顺着考古学家的指点,我们依稀辩认出那是一个“尧”字。这是对陶寺文化神秘密码的惊人破译!
陶寺发现最早的国杖
陶寺天文台的贡献在于它确立了中国天文学在上古时期就领先于世界的地位。因为,陶寺观象台要比英国巨石阵观象台还早500年!
让我们揭开陶寺古墓中那幅大红的棺罩,叩问那远古的幽灵。
这是用一棵大树凿挖出的船形棺椁,长达2米7,宽有1米2,比时下的单人床宽敞多了,整个壁板厚达一尺,棺内玉石嵌片依然闪亮如新。棺木内外涂满红彩,墓室内彩陶、玉石漆木器具、彩色草编工艺品精美绝伦。你看那墓葬头端上悬挂着一具公猪的下颌,让我想起某些人家时下以牛头为耀的装饰;令人惊叹的是公猪下颌两侧,各有三把彩绘木柄的玉斧,甚是神气威严!再看那墓室西侧10头雄猪整齐奉侍,由于那时的猪还是一种并未广泛驯养的动物而颇为奢侈。
“唯玉而葬”是古代高层少数人享有的特权,玉璧、玉佩、玉琮、玉钺、一件件高贵的礼器,非同寻常的告诉我们,这不是寻常百姓家的玩具,而庙堂之上的陈设,是权力的象征。墓室东南角竖立的圭尺尽显墓主人的王者身份。西周以前圭尺称“中”,既是测量日影的标杆,又是体现王者中心地位的权杖,即至高无上的国杖。
我们可以想见,尧王将这柄圭尺授予羲和,命他们观天象、订历法、授农时。
羲和秉圣旨几番勘察,选中一块宝地,垒土成台。繁体的尧字是尧,就是垒土而成呀!在这座尧台之上,羲和面对着“唐山(塔儿山)”建立了观天象祭上苍的天坛,于是便有了农耕指南的二十个节令。
在自然科学中,天文是诞生最早的带头学科。上古先民观察天象,用日月星辰测定方向,辨识季节,劳作生息。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尧字释为:“高也,从??在兀上,高远也。”
垒土成尧,土高为陵。
尧陵,不正如此吗!
数千年后,何驽和他的同仁们在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淹没的土地上苦苦寻觅,精密的测量,反复的推敲,在失败的懊恼与成功喜悦的交织中,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神秘的点,插下一个寄予期待的标杆。然后,一层层的开挖下去,竟然发现,我们的点与4000多年前老祖宗立圭尺的点几近重合,只差之一寸丁点!
这个点,就是尧之中国的“中”!
历史,就这样准确无误的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陶寺观象台的圆心!
在观象台遗址,一块刻了圆环的石刻埋在中央。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天坛雏形。让我们想起故宫紫禁城中的日晷天坛的圜丘。这实在应该算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我看到过何驽站在圆心上伸手测量远方的照片,忽然想起羽射九日的故事。
何驽,是尧给了你那张弓弩吗?何驽信心满满地拉满了这张弩。
历史在这里还原,他站在这个历史的原点上,通过复原4000多年前观测的墙柱,他看到了,看到了从春分到冬至的曙光,看到了四五千年来在同一个位置升起的太阳!啊!陶寺,是你开启了人类走向太空的先河!
神舟由此飞天!(王燕)
责任编辑:王伟
上一篇: 全力以赴搏个“开门红”
下一篇: 陶寺遗址考古成果展 带你走进“最早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