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花絮

 

2015-04-18 11:01: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又是一年春好处,又是一桩举市盛事,又现平阳古韵遗风,又与宾朋八方来聚……4月16日下午,山西·临汾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在与会专家学者赴尧庙、尧陵、陶寺遗址调研返程后,圆满画上了句号。从14日至16日,短短3天,细致的会期安排、周到的会务服务、惬意的汾河夜游、近距离抚摸历史……让与会专家学者时刻感受到临汾这座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互融的城市张开双臂拥抱八方来客的浓浓深情。

    开放的临汾欢迎您4月14日下午3:00,金都花园一楼大厅内,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已经端坐在正对着门口位置的签到处,分别由专人负责专家学者签到和中央、省市媒体签到。铺着墨绿色桌布的长条桌上,“山西临汾接待指南”、“研讨会专家一行在临食宿安排”等小册子摆放有序。

    记者翻开桌上印刷精美的“山西临汾接待指南”,里面有市情概况、资源示意图、地理位置图等若干内容,“指南”的封底上只印着一句话:“开放的临汾欢迎您!”不时有风尘仆仆的专家学者提着行李走至桌前,工作人员问清楚姓名后,有人负责登记,有人帮忙接过行李,将来宾领至电梯前,一边寒暄,一边亲自送至已经登记好的房间。

    下午4:15,在金都花园二楼金都大厅内,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布置会场,墨绿色桌布、酒红色台裙、雪白色椅套、资料汇编……大厅西面,用两天时间搭建并调试成功的巨型LED显示屏上,蓝天、白云、绿地以及集纳丰富历史文化的三圣庙—— —尧庙作底图,上书“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字样。

    专家学者入住的8楼房间里,先行到来的专家学者有的在抓紧时间准备第二天研讨会上的发言,有的聚在一起热议即将到来的学术研讨,有的则放下行李直奔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去见识心仪已久的土布作坊、民居建筑……“尧文化”为媒4月15日上午8:00,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在金都花园召开。“尧文化”、“最早中国”等热词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李伯谦、何驽、李中元……一位位来自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或鞭辟入里或文采飞扬;考古、旅游、寻梦……一个个闪现着神秘、焕发着神彩的关键词使研讨会经纬交织、脑力激荡,更使古老的尧文化像一座巨大的迷宫、像一座丰盈的富矿,充满着神奇魅力。

    “我们主张,在理论研讨中一不要受地域所限,二不要受门户所限,三不要受成论所限……要支持临汾打造‘三尧’(尧庙、尧都、尧陵)文化品牌,通过把‘三尧’文化品牌做强做大,提升临汾的文化实力……”临汾市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委员会主任、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合心在主题演讲中既感谢了所有考古人多年来对尧文化的艰苦探寻,又对尧文化的传承、研究、开发寄予了厚望。

    大到观象祭祀台、城墙、手工业区、王陵区等的探索,小到令人意外却又引起广泛兴趣的冰窖、烤肉炉等的论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遗址发掘领队何驽的发言,尤其是发言的末尾,“本考古队侦查结论”处得出的“‘尧舜禹传说时代’不是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信史”,更使他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考古经历充满了“侦探”味道。

    “我认为包括帝尧在内的三皇五帝不是具体的个体生命,而是中国上古史中,几个比较重要的氏族部落名称,或该氏族部落首领的统称……”山西大学教授李琳之一边抛出自己的观点,一边坦承“历史本身就是在迷雾中行进的一个过程”。“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我愿意跑遍中华祖脉绵延亘古的山山水水,用客观科学的态度去探寻我们的远祖文明!”一场才智交融、观点碰撞的思想盛宴不仅使与会人员不经意间触摸到历史的斑驳,更极大限度地为“尧文化”及“最早中国”的后续研究和开发凝结出珍贵的思路和思想。

    “旅游节”会友4月16日,与会专家学者一行乘车赴尧庙、尧陵、陶寺遗址进行调研。短短一上午的行程如同一条时光隧道,将帝尧古都的厚重历史一页页翻开。

    步入尧陵,拾级而下,温煦的阳光照在静静的陵前广场,一派生机。赤龙壁、尧陵牌坊、唐尧桥、墓表……在导游的讲解下,与会专家学者一行缓步当车,绕尧陵调研参观。行至昭明堂时,众人走进殿内瞻仰帝舜及四位大臣皋陶、伯夷、契和夔的塑像,仪表威严的塑像或两手下垂,或手拿铜铃,面部神情和所着服饰栩栩如生。

    “咦?”站在五尊塑像前缓慢移步、仔细端详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突然蹙起了眉头,“‘伯夷’的‘夷’字不对,‘伯夷’是殷商时期人,有个典故说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说的就是这个‘伯夷’。舜的大臣应该是‘伯益’,利益的益。”话音未落,众人皆惊,纷纷凑近“伯夷”塑像仔细观看塑像前的“名牌”,看到“名牌”上的名字果然有误时,大家一边颔首一边暗暗伸出了大拇指,“李老治学果然严谨!”“我是襄汾人,对尧庙、尧陵和陶寺遗址都不陌生,此行与其说是重温历史,倒不如说想借旅游节和研讨会的东风会会自己倾慕已久的学术大家,尤其在参观调研的过程中,会有不亚于学术研讨的观点碰撞,也能学到更为严谨的治学精神,一举多得!”山西大学教授李琳之对记者说。

    沿途所见的一切,对山东孔子学院研究员宋冬梅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虽然对这段历史包括许多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耳熟能详,但亲身来到这段历史面前,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几千年前的文明,仍然能感受到强烈冲击。”在尧庙、尧陵、陶寺遗址,在每个人眼前,在每只手轻抚过的地方,历史袅袅升起,数千年前的古城和上古文明,竟可以如此具体。是谁让这些已沉睡数千年的陶器、古城墙、观象台……褪去历史的尘埃,生动地呈现在今人面前?是一代又一代风餐露宿、艰难取证的考古人,是一位又一位不肯放弃、不曾放弃的有识之士,是亿万炎黄子孙……他们用个体的智慧和决心成就了一个群体的光荣与梦想,再现了一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守护着我们共同的祖脉和永远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