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地方戏曲展演综述
市影剧院,连续6天,6台剧目。4月19日,当最后一场戏的观众渐次散去,山西·临汾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戏曲展演的大幕缓缓降下。
当油墨洗尽,鼓乐收声,一部部脍炙人口的剧作为观众带来了什么?又为这座仍然沉浸在盛会氛围中的城市留下了什么?
一出好戏需要多方努力
4月14日晚7点刚过,市影剧院外的台阶上就已经站满了前来看戏的观众,有的在等人,有的在等票。市影剧院一楼大厅内6大剧团演出剧目的宣传展板前,时不时有已经入场的观众驻足观看。
当晚8:10,市眉户剧团3个国家一级演员及一众新人携眉户版《雷雨》拉开了戏曲展演的大幕。楼梯、沙发、茶几……缓缓拉开的大幕背后,是周公馆一个燠热的午后,知了声声,“四凤”和父亲“鲁贵”脚步急促、一前一后走进观众的视线……
演出进行了10余分钟时,整个剧院除了舞台上灯光璀璨,观众席则陷入了暂时的寂静和幽暗。这时,一个“黑影”从后台闪出来,踱着碎步沿着剧院内侧的通道缓慢移动着,走至剧院的西南角处时,“黑影”停下脚步侧起耳朵作倾听状,继而又向东南角走去……没等四个角转完,“黑影”突然转身,朝着舞台下方调音师的位置走去,俯身、低语,在调音师频频点头后,“黑影”又慢慢退回后台。
记者尾随“黑影”走进后台,“张导,您绕这么一大圈是干嘛呢?”原来,“黑影”正是《雷雨》这部戏的副导演张俊霞。“刚才四凤上台后一亮嗓子,我们就听出不对了,声音听上去有些发干,不水灵、不透亮,所以绕着场子找原因去了,可能是音响的问题,也可能是调音的问题。”“原因找见了?”“对,调音的问题,现场调音师相当于演员和观众之间的桥梁,通过调音师的工作,舞台上的声音不仅要能让台下的观众听得清楚,还得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大部分观众当然听不出哪个演员的声音发干,但他们会感觉听着不舒服。所以,为了让每场戏都能更好地呈现给观众,每场戏一开演,我们都要在台下听效果,发现问题尽快解决。”张俊霞一边给记者讲解,一边挑起后台的帘子,“你看外面的观众席,一楼、二楼全坐满了,观众人数多了之后也会消解一部分声音……”4月16日晚8点,市影剧院舞台上,河南三门峡豫剧团大型新编古装豫剧《虢都遗恨》准时开演。音乐声起,灯光渐亮。
上阳宫一角,子桑一袭白裙,背影凄美,舞台上的白色灯光为整部戏奠定了悲伤的基调……18年后,亚武山下,子桑荆钗布裙,沿山路徐行,婉转唱腔如山间淙淙溪水,欢快流畅。舞台上配合地点切换的绿色灯光使整个画面仿佛世外桃源,映射出逃出宫廷另组家庭后子桑的幸福安逸,更加重了即将到来的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哀伤……4月17日,地方戏曲展演进入第四天,由陕西渭南秦腔剧团带来的本戏《赵氏孤儿》挟着西北人惯有的粗犷豪放即将登台与观众见面。晚上7点刚过,市影剧院已经搭建好的舞台上,仍然紧紧闭合着的大幕后面,一个个头不高、身材适中的灵活身影正手拿“马鞭”做着圆场、翻身、上马、打马一系列动作。
“第一次演出的场地,一定要提前熟悉一下舞台,步子幅度的大小先心里有个数。”国家二级演员、饰演剧中“赵氏孤儿”赵武的牛爱萍收住“马鞭”,额头上沁出细小的汗珠。“您在剧中反串赵武?”“对,剧中赵武出现的时间是15年后,15岁的小伙子大概就是我这个身高,我一直以来的定位正好就是小生。”交谈中,令记者感到诧异的不是牛爱萍的“反串”身份,而是看上去身段灵活的她今年已经53岁,干这行也已经35个年头。虽然在长达十几场的全剧中她只出演其中的“打雁”“讨雁”“挂画”3场,算不上主要演员,但对秦腔艺术和戏曲舞台的热爱仍使她在开演前反复拿捏着“圆场”的范围、“翻身”的幅度……
听见锣鼓响 嗓子就发痒
4月16日晚7点半,市影剧院二楼靠后的座位上,家住行署小区的白大妈掏出手帕擦了擦汗,等着豫剧《虢都遗恨》开演。“虽然已经连着看了3天的戏,但我可不是什么戏都看,我不挑剧种,只有一条,只看本戏,不看折子戏。”大妈声音不高,但语气坚决,“我是比较讲究的票友。”记者不禁莞尔。
已经75岁高龄的白大妈虽然一个人坐在一排座位的正中间,但她笑着说自己是“组团”来的,“喏,前面左边那几个人,还有再前面一些那几个人,我们都是一起的,住在同一个小区,看我年纪大一些,她们每天早上都来排队帮我领票,然后一起来看戏,一会儿回去的路上还能聊聊戏,挺好!”“昨天的豫剧听上去软软的,今天的秦腔又几乎是吼出来的,两天两种完全不同的曲风,还别说,感受挺新鲜的。”两个剧种两重天,令从临钢大老远跑来看戏的王大妈连连表示“这路跑得不冤枉”。每天早上8点半用身份证领免费票的消息让王大妈乐不可支,但17日晚上的票因为有事耽搁了没来领,怀着期待的心情,王大妈仍然执着等在剧院外。8点整,戏准时开演,因为剧院内还有少量空位置,影剧院负责剪票的工作人员把王大妈让了进去。
4月18日晚上6点15分,下了一天的小雨终于停了,记者来到市影剧院时,80岁高龄的赵文瑞和小他5岁的乡宁老乡闫永已经在剧院外等着了。“在平阳南街住,坐1路车过来的,我们都在这儿等各自的老伴儿,晚上看完戏打个车回去,8块钱就到了。”边说,老人边比划着。“我是‘听见锣鼓响,嗓子就发痒’,除了14号的雷雨没看着,从第二场开始,每天早上6点半我就坐第一班公交来这儿排队领票了,唱得是真好,每场都好!”一旁的闫大爷插话说:“昨天的秦腔《赵氏孤儿》唱完到11点了,回家路上就哼着里面的曲儿……”
“他们”为入夜后的临汾“保驾护航”
连续6个夜晚的戏曲演出不仅为临汾的父老乡亲带来了6场美不胜收的“视听盛宴”,也为入夜的临汾带来了许多“看不见”的隐患与不便。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各司其职,坚守在每个夜晚7点至11点这个时间段;他们或不停走动,或笔直站立,或安静守候,在车里,在剧院内外。他们,为入夜后的临汾“保驾护航”!市影剧院接近解放路主干道的路口,两截防护栏隔出了一个可以供观众进出的通道,由于这一路口恰好是机动车的右转车道,观众的安全通行与交通的顺畅无阻便尤其显得重要。每天晚上7点不到,4名交警总会准时出现在通道外的路口处,引导观众安全出入,指挥车辆有序通行。原本每天晚上7点半才能下班的他们,因为要提前半小时赶来这里执勤,只能等8点多演出开始后,人流和车流都渐渐稀少时,才能轮班就近吃晚饭。
市影剧院前的空地上,自14日第一场演出开始,就一直停着两辆车。一辆是国网临汾供电公司派出的应急供电车,有专人值守,预防发生停电时可以迅速发电,保证演出不间断;另一辆则是由市区各医院每天轮流派出的救护车,每辆救护车都配备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相关急救设备,演出期间要一直留守在剧院外,以备不时之需。
市影剧院的两个剪票入口处,每晚7点开始,市公安局直属分局的8名特警便会分列入口两侧,协助剧院的工作人员引导观众剪票进入,一直到演出结束,观众悉数离场后他们才能离开。记者 段碧蓉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唤醒历史记忆 探索文明源头
下一篇: 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举行旅游推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