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件件实事温暖百姓心窝

2015-04-22 18:18:10 来源:

初冬时节,汾西城乡大地并没有因天寒地冻而显得萧瑟,反而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县人民医院大楼、移动大楼相继投入使用,北街廉租房顺利回迁,百里坝系坝坝相连,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一片片核桃经济林随风摇曳,重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现在,我们不出村就可以在镇卫生院领到新农合补偿资金,工作人员很热情,非常方便。”僧念村的闫大爷高兴地说。勍香镇向辖区居民发放“便民服务卡”,服务卡上有涉及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方式,节省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村民亲切地称为“连心卡”。这一张张画卷,在娇柔的阳光照耀下,照入了农民的心窝,让百姓倍感温暖,形象展示了汾西县“一百千万”活动的成果。

凝心聚力提保证。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点。今年,该县把开展“一百千万”服务项目作为推进“服务群众年”活动和引深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力抓手,坚持在服务项目中践行群众路线。他们以服务民生、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为重点,研究确定了县乡村三级涉及交通、教育、饮水、畜牧养殖等各个领域561个服务群众项目,建立了服务项目“三体系、一报告”的管理机制,即“包联领导具体负责、分管领导配合协调、责任单位组织实施、项目法人专职运作”的责任体系,对施工企业和监理公司实行考核奖惩管理体系,“一周一督查、一通报、一排队”的督查体系和重点工程立项、预算、招投标、决算评审、竣工验收“一事一报、一企一报”的报告制度。全县党员干部蹲点住村,深入农户,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领导带头、机制带动,县乡村三级形成了推动服务项目落实的坚强合力,促进了“一百千万”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提升服务上水平。项目是基础,落实是关键。

该县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落实,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提升服务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县住建局副局长贾宏是汾西大道建设具体负责人,他带领技术骨干不分昼夜、奋战一线,几个月下来,脸晒黑了,嗓子哑了,瘦了十几斤,大家都劝他多休息,他说,汾西大道是惠及汾西几代人的大好事,我不在不放心。今年9月,汾西大道、永安大桥竣工通车。县林业局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核桃栽植基地,手把手培训农民核桃管护知识。和平镇在乡村推行广场舞,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对竹镇前坡村积极调动农民发展芦笋种植和生猪养殖,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郭家庄村包村干部和支村“两委”干部除定期给残疾人郭银生送上面粉、油、蔬菜等生活用品外,还帮助他购买了钉鞋机,教会他使用,使其能够自食其力。郭银生激动地说,这些干部把实事办到我们心坎上了。

全力推进求实效。在服务项目实施中,该县充分结合“定查评”工作法,每一个项目都明确了责任人、完成时限,进展情况向群众公示,年中检查,年终“交账”。通过“一百千万”服务项目的引领和带动,全县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邢家要乡大吉利村党支部书记周天记,利用山桃树资源优势,建起了扁桃育苗基地,号召村民嫁接扁桃15万余株,发展扁桃示范园300亩,人均可增收800元。永安镇冯村村委会主任陈会祥,建立了蚕丝被加工厂,带动周边17个行政村900户、1400个劳动力就业,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830人,农户亩收入可达3000多元。县总工会完成“金秋助学”计划10万元,县行政审批中心全面优化了审批程序,县非税收入征收局帮助包扶村组建了农民舞蹈队,县图书馆在丰富读物的基础上,免费为群众开放,群众高兴地说,现在我们看书的多了,打牌的少了,心里也觉得充实了。

目前,全县确定实施的561个服务群众项目已完成498个,全县党员干部定承诺,抓服务,出实招,办实事,党员服务群众变“无形”为“有形”,变“一时”为“随时”,变“软要求”为“硬措施”,实现了党员对群众的贴近、贴心服务,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经济发展。(记者 李卫红)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