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堡中的地窨院通道
废墟深沟古堡,瓦砾陶片灰烬。
断崖残墙夕阳,荒蒿老院古洞。
浮山县张庄乡有一个以城命名的村庄,就是新城村。名叫新城,历史却颇为久远,村里多数人都说不清村子的历史。而比新城村更古老的是村子西北的古堡——新城堡。
●寻找韩国的都城
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蔺长旺一直非常关注临汾的历史文化研究,曾数次考察新城村的历史,试图揭开一个掩埋了千年的谜团。
“三面沟深不可测,一面城墙环城墙,墙内有墙,城中有城。”对于新城村西北的古堡,蔺长旺非常赞叹其特殊的建筑格局和周密的防御措施。
蔺长旺猜测:古堡周边村子多以‘韩’字命名,而战国时期韩国的开国君主又是韩武子的后代,古堡是否与韩国的都城有关,或者说是否为一个韩姓王的城堡。”
紧邻新城村的是西韩、南韩等村庄,远些的还有韩家凸村。在新城村周边,有沟南、南沟、西河、南河、后河等不少以方位命名的村庄,还有挂南、挂北、歇马店等不少与驻兵有关联的村庄。
近年来,产生疑问后,蔺长旺一直查找史料,了解战国历史,了解山西历史上的韩国,了解临汾历史沿革。
●历史上的韩国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关于韩建都平阳的史料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有所记载。《山西通史大事编年》一书也有记载:公元前415年,韩武子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建都。公元前375年,韩国攻克郑国,并迁都(今河南新郑)。
作为平阳历史上的重要一页,韩国当时发行的钱币“平阳布”,今天仍可以在古玩市场看到,这种铜质钱币是韩国是平阳古都的历史见证。
●陌生的探宝人
探访古城堡是在一个冬日的早上,阳光普照在荒芜的土地上,干枯的棉花秆,绵延的土城墙,废弃的瓦砾,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绕过村子,在村民的带领下前往那个“啥都没了”的古城堡。
村民介绍,老人们传说这里可能有宝藏,但是没人知道藏在什么地方,曾有不少陌生人来过这里,但没人知道他们在寻找什么。有村民推测,可能是来探宝的。
记者的到来,同样引来了村民异样的眼光,但他们对荒芜的黄土墙并不感兴趣,倒是村里的两名年轻人愿意带着记者前去看看。
村子西有一条小路,可直通城堡。站在村子边的高地上,高高的黄土墙南北绵延,墙有数堵,墙内有墙,墙外还有墙;荒芜的土地上,长满了荆棘和荒蒿。
蔺长旺也成了“探宝”人,他希望能捡些碎石瓦片回去,并找相关专家研究推断城堡的历史。
●夯土层里的古陶片
沿古城墙行走,夯土中可以发现不少古陶片。这些记录着特殊历史信息的古陶片,引起了蔺长旺的很大兴趣。
为寻找古陶片,他仔细地观看城墙有无明显的夯土层,土层中有无特殊的印迹。每当发现陶片、瓦片时,他就用树枝一点一点仔细抠下来,细心地放进随身携带的档案袋里。沿土城墙发现的有红陶、灰陶等瓷片,陶片有的有绳纹、水波纹等,陶片也有厚有薄,除此之外还有年代稍晚的粗瓷片和瓦片。
瓦片是最常见的,在城墙一侧的小路边,村民种地拣出的瓦片、陶片成堆地丢弃在荒蒿中,村民介绍每年种地都会拣出大量的瓦片。
在一段古城墙的北侧,明显而整齐的夯土层让蔺长旺格外兴奋。这说明古城墙是人为夯筑起来的,而城墙中的古陶片说明,人类活动的遗迹比城墙还早。
●“三普”中的详细记载
通过文物部门查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详细记录了当时城堡的相关数据。
城堡以所在村新城村命名,普查登记为“新城堡址”。普查资料显示:新城堡址位于浮山县张庄乡新城村西北800米南沟与北沟之间。分布面积为219950平方米,是一处战国城址。城址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15米,南北宽约530米,城墙现仅存相互平行的南北向城墙两段,西部城墙长约530米,残高约8—15米,残厚约5—26米,夯土构筑而成,夯土层厚约0.08—0.15米,城墙北部及城墙南部各有一个平台,南平台东西宽约26米,南北长约50米,北平台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15米。东部城墙残长约354米,残高约3—9米,残厚约5—9米,夯土构筑而成,夯土层厚约0.04—0.11米。城址内采集有泥质灰陶盆、罐、绳纹板瓦等残片。
●神秘的古地道
关于城堡的历史,已无人能说清楚,但经过对周边村民的询问,新城村古城堡依然有不少正在被忘却的秘密。
西韩村与新城村一沟之隔,站在西韩村北头,可以清晰地看到古老的新城堡遗址。
西韩村68岁的葛运平介绍,村里老人们代代传说,古堡为青龙堡,传说是一个土皇帝所建,城堡始建于何时无人能说清楚。
对于古城堡葛运平非常熟悉,老人介绍,古城堡的凹陷处曾有一个古宅院,宅院里有一条地道可直通村外。
葛运平老人说,上世纪60年代,他曾钻过古地道,但宅院已多年无人居住,地道也不知成什么样子了。
蔺长旺说,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新城村古堡,揭开一个个关于古堡的神秘面纱。(记者 王隰斌 张春茂)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浮山县推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下一篇: 浮山五项措施提升农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