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云顶小镇寻“蜗”记

2020-09-18 09:35: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太感谢他们了!出门在外遇到难处,更觉好人之珍贵!”谈及云顶小镇的好人们帮忙寻找电子耳蜗一事,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樊婧一再表达着她的感谢。

  9月5日,樊婧和儿子一起从尧都区出发,前往古县霍山“云顶小镇”景区附近徒步健身。爬山途中,儿子担心汗水会弄湿电子耳蜗,便摘下交给她保管。没想到,在结束徒步旅程到达目的地云顶小镇时,樊婧突然发现:儿子的电子耳蜗不见了!

  “那一刻,我真的是目瞪口呆、心乱如麻!一套耳蜗要近30万元,丢了的外机部分也得五六万元,我们可以说是倾尽财力给儿子配置的,可我居然弄丢了。”时隔十数日,樊婧的诉说中仍透露出几分自责,当时的她又懊悔又焦急,打定主意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耳蜗。

  樊婧的儿子有听力障碍,从小就佩戴助听器,后来又配置了电子耳蜗。对于有听障的人而言,电子耳蜗就如同健听人的耳朵。“徒步的路线不短,耳蜗又不显眼,找它不亚于‘大海捞针’,但耳蜗贵重不说,重新配置的过程也比较复杂,其间儿子更会因此而备受煎熬……”

  决定留下来寻找耳蜗时,已经是当天下午4时,樊婧一行必须入住云顶小镇。在大厅登记住宿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向云顶小镇总经理霍建军表达了求助之意,听了她的遭遇后,霍建军爽快地答应帮她想办法。

  “你先不要慌,仔细回忆一下今天走过的路线,下午先在附近找找,找不到的话明天我找人陪你上山找。”给出可行性建议后,霍建军又带着樊婧一行人到现场确认具体线路。

  按照霍建军的建议,办好入住手续后,樊婧母子先去了附近的马路、小桥、河边寻找,一直找到天黑都没有找到。回到宾馆后,听说她们无功而返的霍建军联系到几个熟悉地形的当地人,第二天一早带她上山寻找。听说耳蜗上有磁铁,霍建军还想出了用铁锹作为寻找工具的办法。“当我再三表示感谢时,霍建军却说,没事没事,你们的东西丢在我们这里,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忙。朴实的话语,更令我感动不已。”樊婧感慨着。

  第二天上午8时许,樊婧母子与霍建军安排的王志龙、李秀明两位师傅一起,踏上了上山寻找耳蜗的路。他们先来到养蜂人孙进安家,因为确定耳蜗是在途经这里之后丢失的。当樊婧向孙进安提出帮忙寻找的请求时,孙进安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原定的办事计划,加入了寻找的队伍。“来自普通百姓的同情和善良,让我再一次感动不已。”樊婧说。

  随后,他们便开始了漫山遍野、一步三看的徒步寻找。樊婧回忆说:“在漫山的树林里、满地的野草中,在一条条小溪边、一处处泥泞里,要找到比人的耳朵还要小的耳蜗,谈何容易!一片小树叶、一块小泥巴都可能把它遮盖得严严实实,我越找越灰心……”

  三个多小时过去了,就在樊婧几乎陷入绝望的时候,突然传来刚下到山底的王师傅的连声呼喊:“寻着啦!寻着啦!”还在半山腰的几个人不可置信地再三确认后,山谷里响起了他们的欢呼声,“那是让我终身难忘的欢呼声啊!”樊婧激动地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我跌跌撞撞地冲到山底,狂奔到王师傅身边,一眼就看到了安放在他手里的耳蜗。一瞬间,积攒了两天的情绪爆发了!我喜极而泣,抓着几位师傅的手再三鞠躬……”

  “一个小小的电子耳蜗,让我见证了助人为乐的善举;一次漫山遍野的寻找,让我感受到质朴友爱的真情。”樊婧说,是这些云顶小镇的好人们,让她更加坚信,好人是这个社会最宝贵的财富,生活在好人多多、充满友善的社会里,才有真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记者 李雄 霍壮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