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三夏”时节,古县南垣乡孙寨村村民刘东峰的6亩旱地小麦喜获丰收,亩产达400公斤,比去年亩增100公斤,创历年最高产量。6月15日,古县农机中心党员志愿者和技术骨干,冒着炎炎烈日,来到刘东峰的麦田里,帮助指导其夏收。
据刘东峰介绍,小麦获高产,既有雨水充足天气的原因,更得益于优种晋麦47和机械化种植收获的因素,还有就是减少了机损。每亩减少损失10斤,6亩就增产了60斤,除去成本,每亩地纯收入940元。仅减损一项,每亩地可增收近百元。
“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收完了6亩山地小麦。”负责此次夏收作业的农机手孙彦田说,“去年刘东峰的秋季小麦也是我完成收割的,对地块熟悉,收割的速度也相应快些。”
收割速度快,机收损失如何,是农机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小麦收割结束后,技术人员现场采用“半米幅宽法”和“巴掌法”的方式,选取两个取样区,收集了落地籽粒数,进行落地籽粒称重和平均损失率估算。经测算,结果显示:损失率1.2%,破碎率1.8%,含杂率2.1%,均符合(小麦联合收割机械作业质量)标准。
孙彦田从事农机行业10多年,是十里八乡最受欢迎的“机收高手”。他干活认真心细,作业的每块麦田都干净整洁,损耗少。他在小麦收割上有着自己的见解: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作业速度,早晚收割要适当降低作业速度。作业宽幅以割台宽度的90%为宜,留茬在10—15厘米之间,拨禾轮的线速度略高于收割机的前进速度,并及时调整脱粒滚筒的转速和导流板角度,才能使破碎率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刘晓明 董汉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