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侯映坤)近年来,霍州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执政理念,以信访工作和民生保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建立城乡服务新机制,努力使群众诉求有人管、百姓困难有人帮,走出了一条服务广大群众的好路子。
构建三级网络,畅通信访渠道。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长期以来,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等诸多问题,再加上企业改制、土地流转、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霍州一度成为全省挂了号的“信访问题市”,很多干部“谈信访色变”,把信访工作视为“天下第一难”。为了解决这个“第一难”,2009年以来,霍州市委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探索推行了建立三级信访服务网络、领导干部手机号码公开、领导干部每周固定接访等措施,彻底扭转了信访工作被动局面。六年来,市委书记陈纲坚持每周一接访,雷打不动,累计接待来访群众1385件16528人次,带头研究处理信访问题。全市三级干部对群众的诉求真情面对、真心解决,90%的初信初访,98%的信访积案,通过基层领导面对面接访得到了妥善化解。2008年霍州市赴省集体上访10批115人次,2013年这一数据为零;2008年赴京上访32人次,2013年赴京上访为4人次,全市的信访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由原来的“问题市”一跃成为了“全省信访工作十佳县市”。
为了着力打破城乡界限,加强民生领域的制度建设,该市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刷新“吃好饭、上好学、看好医、就好业、居好家”的“五好”民生目标;该市出台了《城乡居民临时困难救助实施办法》,对全市双亲亡故、单亲亡故、父母一方卧病在床、本人有重大残疾的四类困难家庭学生和农村80岁以上老人,实行每月固定救助,不封顶、不限额,只要符合条件,就对照标准发放补助,而且逐年提高补助标准。2011年开始,该市将四类困难家庭学生救助从高中延伸到了大学,实行每年1000元至2000元的固定救助。截至目前,全市有1365名四类困难家庭学生、1591名老人、197名贫困大学生享受到固定救助。实行爱心助学制度,连续六年召开爱心助学大会,霍州的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爱心。
为了改善、完善“民生工程”,加大投入推进“基本民生”。该市坚持“先吃饭、后建设,重民生、保稳定”的工作理念,统筹安排民生投入,建立了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民生投入方式,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市财政民生支出连年占到财政总支出的65%以上,全面推进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建设,财政支出的公共性特征日益凸显,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基本医疗、养老保障等指标走在了临汾市前列。
以教育为例,2009年以来,市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每年都以17%的速度增长,累计投入达12.5亿元,比以往10年的投资总和还多。
为了着眼长远提升“幸福民生”,该市先后提出了“有饭吃、有学上、有医看、有事干、有人管”的“五有”标准和“吃好饭、上好学、看好医、就好业、居好家”的“五好”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五有是底线,政府兜底,五好是目标,不断刷新”的理念,全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霍州市致力于更高层次的“五好”目标,聘请有关专家,加大对“五有、五好”内涵、标准、措施、评估办法、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制定出台《霍州市社会救助办法》,形成更加完善、更加长效的保障机制,力求通过制度的形式,把以往实践中总结提炼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长期推行下去,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群众诉求有人管,百姓困难有人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动可行的城乡服务机制,正在霍州逐步走向成熟,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霍州市志愿服务活动温暖老人心
下一篇: 霍州强力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