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明: 为传统孝道注入时代内涵

2015-04-22 18:24:38 来源:

大孝无言。从事养老服务15年以来,霍州市光荣院院长杨新明付出诸多殷殷真情和拳拳孝心,得到了老人及亲属的认可,他的言行已经走进了亲情的范围,给传统的孝道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杨新明曾接受过部队4年的锻炼、培养和教育,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伍后先后在民政局的档案管理员、福利彩票销售员岗位工作。1998年,他又转岗到光荣院从事养老护理,这一干,就是15年。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许多人即使侍候自己双亲时,都有厌倦和不耐,而杨新明先后护理服务过30多位老人,都是始终如一,不烦不燥,他还为8位参加过革命战争的孤寡老人养老送终。

“光荣院住的都是参加过解放战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孤寡老军人,能侍候他们也是我的光荣。”杨新明说。从一个刚强坚毅的军人转变成专管孤寡老人吃喝拉撒的“管家”,杨新明没有怨言,他认真做好每一件琐事、每一件小事,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老人们身上。

光荣院最早是在霍州市白龙矿西的一座小院中,杨新明每天和院里的老人泡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意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喜欢到老人房间里看一看,摸摸床上的被褥是厚还是薄;下暴雨时,他撑着伞到一间间房屋查看有没有漏雨的地方;碰上厕所堵塞,他动手把堵塞的厕所和水沟疏通;寒冬腊月,他半夜起来打着手电查房,看窗户玻璃破了没有,室内温度够不够,会不会引起煤气中毒或火灾。

2011年,搬到社会福利中心后,他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老人洗脸、洗手,整理床铺,收拾房间,拖擦地板,然后打扫环境卫生,清洗老人替换的衣服。隔三差五,他还要帮老人修剪指甲,对那些因患病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要喂水喂饭、端屎倒尿、按时用药,捶捶背、揉揉肩、翻翻身,尽量让老人们能舒服一些。

90高龄的李学祥,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过黄河、跨长江、到云南,还在战争中负过伤。杨新明待老人如亲人,每天吃饭、穿衣、看病、吃药,样样细致入微,还为老人与同院的王育梅操办婚礼。李学祥逢人就说:“杨新明像儿女一样的伺候我们,真是无儿胜有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满足了,我负伤流血没有白流。”

2013年5月13日,杨新明夜间查房时走到郭三丑老人的房间,进去后发现老人捂着肚子蜷缩在床上,杨新明赶紧在床头柜里翻出药来,喂老人喝下镇痛片,并用双手按摩腹部,又马上呼叫了120救护车,及时把老人送到了济仁堂医院,死死守在病床前,老人睡着了,杨新明却睁大眼睛看着输液管。

院里有个老人叫董满喜,站立不稳、走路困难,经过长期用药和两次住院治疗后仍无好转,2012年10月瘫倒卧床。杨新明就一天三顿喂饭喂水,按时定量用药,挖屎和尿,擦脸洗手洗脚,两天三头的擦洗身体,就这样一直坚持了14个月。老人的弟弟拉住杨新明的手说:“一母同胞,我都没有这样伺候他,而你却做到了,我代表我们全家向你们表示感谢。”

除此以外,还有瘫痪卧床4年的王祜、卧床不起的张黑娃,还有苏德龙、成金龙、庞瑛,都是杨新明为他们养老送终。

照顾老人不仅要懂得护理,更要懂得老人的心理,护理服务过程要因人而异。宗虎是一个1946年参军入伍,参加过解放临汾和太原的老复员军人,他脾气倔强、不多说话,杨新明了解情况后,就有意识的每天和他聊天拉家常。老人的牙不好,就给他镶了一口新牙,老人眼睛不好,就给他配了一副花镜,住院治疗时陪床伺候,长时间的交流和沟通,老人开朗了,交流交往也多了,老人说:“这里的环境比在家里还好,有锻炼身体的器材,有劳动的地方,我生活得很开心。”

杨新明面对的不仅是30多个老人需求,还有妻子孩子们的埋怨。“当时我不是正式职工,别人和我一样年龄,有的是做生意、有的是跑运输,干什么都比干这个挣钱多,老婆埋怨,孩子们也埋怨,但我认为侍候老人不是钱不钱的事,是一件福大好事。”杨新明坚信付出就会有回报,多次受到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的表彰奖励,1998年和2000年两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劳动模范。2014年12月,杨新明成为一名正式的民政局职工。

杨新明的行为无形中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榜样,孩子们都脚踏实地,孝敬老人,不求回报,得到大家的认可。

杨新明谱写了新时期孝道的乐章,他用多年的坚持和努力,让所有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大孝无言,大爱无声的真谛。    通讯员 关莉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