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北张村张世光:古稀老人发“羊”财

2020-08-10 10:36:0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价钱容我再想想。你告诉收羊的商户,等我回了家再做主!”霍州市大张镇北张村的村道上,几十只羊在头羊的带领下,不紧不慢地往村后的山垣上走,79岁的老羊倌张世光一边拿铲子在羊群后面赶,一边拿着手机给老伴儿打电话。

  电话挂了,张世光看着眼前的羊,温柔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这棚羊长得又高又大又肥壮,一定能卖个好价钱,等挣下这笔钱,一部分还贷款,一部分收拾院落,再给老伴买条保暖裤,冬天穿上,出门再也不怕冷了……

  有盼头,就有希望;有钱挣,就能实现希望。现在的张世光很难想到,就在五年前,自己还是村里挂上号的“贫困户”,如今却拥有几十只羊,成了村里的养羊大户。8月4日,记者走进张世光家,想听听这位老人讲述:如何靠着一股劲,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张世光的小院离村口不远,尚未进院门,一个紧挨他家院墙的羊棚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些都是新换下的羊,还没有长成呢,长成的已经卖了不少钱呢!”张世光说,这个棚子需要扩一扩了,明年扩大一下养殖的数量,争取让年收入翻一番。

  进了小院,迎面看见的是两棵梨树,枝干上结满了果实,院子里的四间窑洞顶上,一层用水泥钢筋打好的屋顶尚未来得及贴瓷砖,靠院门处的偏房刚刚刷了漆,老式窗户上安装的新式断桥铝窗户看起来非常时尚。中间那间窑洞外,墙上一块标有“勤劳脱贫模范户”字样的牌子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

  来之前,大张镇政府的同志介绍,张世光并不是一个甘于贫困的人,他的儿子患有肢体三级残疾,之前全家靠种植小麦、玉米和蔬菜维持基本生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早些年,他一个人走南闯北,想要赚钱给家里挣下一份家业,可一个人力量有限,等到了70岁以后,已经“日落西山”,再也没有脱贫致富的心劲儿了。2015年,霍州市税务局扶贫工作队驻村后,将张世光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助其脱贫,扶贫队与村干部做足了准备。

  霍州市税务局扶贫工作队队长薛德明说,第一次接触张世光后,他惊喜地发现,张世光不但没有想着“混日子”,还抱着摘掉“穷帽子”的梦想,只是长期以来,一直没人帮他,他一个人力不从心,无可奈何。古稀之年,尚有小康之梦,面对这位特殊的“贫苦户”,薛德明和他的工作队十分动容,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征求本人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张世光的家庭实际和个人特长,最终为其确定了“金融扶贫”和“畜牧养殖”相结合的脱贫方式,并多次与银行、村委沟通,为张世光争取到5万元的小额贷款。

  “谁不想摘掉‘穷帽子’!敢情那低保吃起来不脸红?我虽然快80岁了,可我的志气还在,我还是想在有生之年风风光光奔小康!”说起往事,张世光颇为感慨,他曾经有过养羊的经历,而且还是十里八乡的养羊高手,只可惜没有本钱,一次只能养一两只,刚巧那几年活羊市场行情不好,赔了个精光。扶贫工作队的到来,让张世光看到了希望。一笔无息贷款放在眼前,他仿佛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苍老的身躯又焕发出无穷的力量,积极奔走于霍州当地的几个活羊市场,然后在自家院外盖起了这座羊圈,买来了第一批羊仔。

  既然要摘掉“穷帽子”,张世光也不允许家人继续“闲”着,经过几次家庭会议,进行了责任分工,张世光负责外出放羊、清理圈舍,妻子王巧桂负责购置饲料圈舍喂养,儿子张小平负责参加培训、疫病防治和上网搜集养殖销售方面的信息资料,日子过得忙碌而又充实。经过张世光一家人的努力,小羊们一天天长大,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2017年,才养了一年羊的张世光,全家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5万元,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2019年,张世光所在的北张村的贫困户已经全部摘掉了‘穷帽子’,我们工作队本着摘帽不摘责任的态度,继续在村里帮扶这些刚刚摆脱贫困的人。”薛德明说,张世光只是众多励志脱贫户的一个缩影,是张世光的斗志让他们感受到了扶贫先扶“志”的重要性。

记者 杨全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