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红苹果让村民的日子红红火火

2015-04-22 18:19:46 来源: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健翔)近段时间,对于吉县东城乡太和村村民冯三绪来说,心情太好了,睡觉都能笑醒。他家的苹果以每公斤7.1元价格被果商订购,估计能收入近20万元。

在被称为“苹果之乡”的吉县,像冯三绪这样心中充满喜悦和甜蜜的果农有数万人。有个叫池原的村子,110口人,全村苹果收入达到了500万元。仅东城一个乡镇,19000亩苹果产值在1亿元以上。

好产业需要好思路。近年来,吉县县委、县政府在果业生产上提出“苹果提质升级”战略决策和走“规模化发展、有机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开发”的发展思路,在苹果生产上推行了减密间伐、有机化生产、果园上水三项“革命性”措施。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实践证明,“提质升级”战略和生产措施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冯三绪靠苹果的收入,发家致富,过上了好日子。他家11亩苹果,6年里共给他带来100万元的收入,让他本人和儿女们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2009年收入12万元,建起4间平房;10年收入14万元,给儿子买了轿车;11年收入15万元,用于给女儿在临汾市买房子;12年收入17万元,小女儿结婚买辆轿车做嫁妆;13年收入21万元,给儿子在县城买了商品房;今年能收入20万元,让他非常满意。据冯三绪介绍说,他家的苹果之所以能这样好,主要是舍得投资,别人一棵树投资三四十元,他投资80多元,施用的有机肥让苹果个大味甜。

十多年前,吉县苹果栽植基本上都按3米×4米进行,这样一亩地有果园,树龄到了15年以上,树密、枝密,果树之间争水、争肥、争阳光,授粉也差,造成营养不良,果个小、红度不够,整体质量差,与市场需要的果个大、着色好、果型端庄的标准格格不入,影响到价格和效益。

市场逼迫得吉县果业必须走减密间伐这条路,县果业中心聘请专家巡回8个乡镇对果农进行了技术培训和动员。东城乡社堤村是全县最早推行减密间伐的村子,该村村民刘章顺是村里最早运用这一技术的果农。

减密间伐仅一年时间,让刘章顺尝到甜头。他家5亩果园,原来有220株树,因为树太密,结的果子个头小,该成熟时还红不了,果商们不喜欢他的苹果,每年为销路发愁。去年冬季减密间伐了110株树,树减了一半,今年果个大、着色好,树体、树枝强壮,叶面肥厚,苹果的品质一下子提高了,每公斤7.6元的价格被果商抢购,5亩地能收入8万元,收入增加了一倍。刘章顺喜滋滋地说:“减密间伐后,今年的苹果品质好多了,你看这明年的花芽多壮实,肯定有好收成。”

与刘章顺一样,全县推广应用减密间伐技术的2000余户果农,也都受益于这一技术,苹果品相好,卖价高,收入自然增加了。

在车城乡赵村垣上,公路两旁全是果园,有30家果农正在采收苹果。东赵村果农李彦良家的6亩苹果成熟了,全家老小齐上阵忙碌着采摘苹果。采摘好的苹果堆得像小山,十多位妇女正在分级和装箱。据李彦良介绍说,今年苹果套袋4万多,苹果被运城一位果商以每公斤8.4元的价格买走,能收入7万多元。

果业是吉县第一支柱产业,也是吉县富民特色产业,28万亩的种植面积,2万多户果农,超过6亿元的产值,果农人均超5000元的收入,让吉县苹果成为名符其实的“致富果”,也让吉县千家万户圆了致富梦想。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