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金荣与他的麦秆画

2015-04-22 18:20:46 来源:

麦秆画又叫麦草画、麦秸画,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历史已有千余年。在壶口岸畔,就有这样一位麦秆画创作者。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几捆金黄的麦秆,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不论严寒酷暑,他十几年如一日制作麦秆画,绘制出一幅幅新农村生活的广阔图景。

已到深冬,午后的阳光依然明媚,从窗子洒落进来,将段金荣手中金灿灿的麦秆画映衬地更加明丽动人。段金荣是我市吉县的一名麦秆画创作者,十多年来,他凭借浓厚的兴趣和绘画天赋,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麦秆画,绘制着淳朴民众的生活风貌。近日,笔者专程来到段金荣家中,探寻麦秆画的无穷艺术魅力。

磨练技艺 创新技能

段金荣今年43岁,是吉县制作麦秆画的第一人。1997年的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了金黄艳丽的麦秆画,顿时产生了兴趣,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麦秆画绘制生涯。据史料记载,从麦子出现在古中国的那一天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画的创作了,但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麦秆画失传很久,直至秦怀王墓发掘时才出土面世,再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一间狭小且简陋的房间,只有10平方米,是他的工作室。桌上摆放着各种工具,墙角堆着几捆麦秆。段金荣介绍说:制作一幅麦秆画要经过很多道复杂的工序。他对麦秆画的前期工作总结了四步,第一步是麦秆的挑选,麦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制作,而什么样的能用什么样的不能用都只能通过自己的感知,所以他每次收集材料都要亲力亲为,自己到农村挑选;第二步是回到家以后要将麦秆浸泡在水中一段时间后捞出晾干;第三步要把麦秆熏蒸、漂白,这是为了不让材料变腐生虫。说到漂白剂,他也是很自豪的,因为用量配比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刚开始制作麦秆画的时候经常掌握不好漂白液的浓度,漂白后的麦秆不能使用,漂白液浓度过低会使麦秆颜色灰暗,浓度过高又会损害麦秆质量,劳心劳力,经过了半年多的时间才掌握,现在操作起来已经十分熟练;第四步要用刀把漂白好的麦秆割开,熨平成片状,再用刮刀磨掉麦秆表面的绒毛,削薄刮平,做成光滑平整的麦秆片,这样做成的麦秆画才会明亮有光泽。自此,前期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剪贴,段金荣坐在工作台向我们示范,桌上摆放着一张纸,纸上画的就是将要做的麦秆画图形。他说,一般制作麦秆画的人都是把要做的图形用复写纸印在纸上或麦草片上,这样一来麦秆画的题材就有了限制,只能复制不能创新。他自己曾在侯马职业学校学习美术专业,有很好的绘画基础,可以把想做的题材先画下来,制作一些表现吉县风土人情、接地气的麦秆画。

只见他按照画好的图形把麦秆片剪成需要的形状,再拿出熨斗烫,麦秆片的颜色马上发生了变化。他边烫麦秆片边说,烙铁也可以给麦秆片着色,不论是使用熨斗还是烙铁,都要掌握好力度,做出合适的颜色,这样一来整个麦秆画会具有色彩空间感和远近层次感。接着,他将着好颜色的麦秆片一片片粘贴在已经画好图形的纸上。继续重复修剪、着色、粘贴,完成之后再装裱成画框,一幅麦秆画就完成了。制作一幅30厘米×30厘米的麦秆画一般需要10到15天时间,画幅比较大的则需要的时间更长。

根根麦秆 殷殷乡愁

麦秆画光泽透亮,富有艺术感染力,制作出的人物、花鸟、风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感。然而相比花鸟动物,段金荣更喜欢用麦秆画展现最淳朴的乡村生活。

墙上的一幅《黄河壶口》深深吸引了我们,画幅展现的是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壶口瀑布。与其他的麦秆画不同,这幅画中不仅使用了麦秆片,还用细碎的小麦皮渣子表现壶口瀑布从远处一路奔腾而来的水花,撕几片棉花表现瀑布下激起的白色水雾,经过熨斗熨烫变成褐色的麦秆片是黄河的两岸。独到的创意,惟妙惟肖的形态,令人为之惊叹。他乐呵呵地说,2014年12月6日的新闻联播中播放了吉县壶口瀑布流凌冰挂的景观,让全国人民一睹壶口瀑布的风采,他打算再做一幅冬日壶口的麦秆画,以另一种方式向世人介绍家乡这一奇观。

有一次段金荣来到乡下,恰逢吉县苹果丰收时节,果农们正将一颗颗又大又红的苹果采摘、修剪苹果梗、分类、套保护网、装箱,分工明确,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脸上都绽放出丰收的喜悦。这画面深深触动了段金荣,他迫不及待回到家,将这一场景用麦秆画呈现出来,并为之取名《苹果红了》。

他的作品充满生活气息。《换钱买糖》讲述的是农村纺线的妇女与儿子的温情瞬间;《造福子孙》再现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热火朝天植树造林的景象;《父子》中,一对父子在合作干农活,既具有原始淳朴的乡村气息,又融入了浓厚的父子深情,令人动容;《唢呐》呈现的是农民吹起唢呐,扭着秧歌喜庆丰收的欢乐场面……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墙上的一幅幅麦秆画,仿佛是介绍他的一个个孩子,脸上不时露出开心自豪的笑容。

段金荣说,自己来自农村,从小在农村长大,干农活,吃农家饭,对农村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他怀念母亲那台咯吱咯吱响的缝纫机,怀念村头结满酸甜果子的桑葚树,怀念在土堆里打闹玩笑满身是土的小伙伴。时间远去,那台老旧缝纫机早已被丢弃,村头的桑葚树慢慢老去,曾经的玩伴都已到不惑之年。他只能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一幅幅麦秆画中,描绘关于童年的回忆,寄托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同时展现出现今农民丰富多彩的生活风貌。他说,虽然花鸟画的市场更广,但他最爱的还是制作与农民息息相关的麦秆画,向城市中的人们呈现最真实的乡村生活。

文化传播 走向世界

问起是否有准备收徒时,段金荣的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他苦笑着说,自己做麦秆画纯属兴趣所在,麦秆画收益甚微,哪会有人愿意来学呢。1997年刚开始做的麦秆画几乎无人问津,他曾经将做好的麦秆画带到壶口瀑布旅游景点向游人展览,可惜没什么人感兴趣,只能失望而归。最近几年情况好多了,人们慢慢对麦秆画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出现了许多喜欢麦秆画的人。2014年正月十五这天,段金荣的麦秆画作品在吉县文化局展厅展出,向全县人民介绍这一古老文化,也给所有喜欢麦秆画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他兴高采烈地继续说道,自己还受邀将于2015年5月去宝岛台湾进行麦秆画展览交流。“把麦秆画文化传播到台湾、香港甚至国外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特别希望台湾的民众能够喜欢我的麦秆画,了解这一作画形式,了解中国农村的生活。我不图盈利,不为出名,只是希望这一技艺发扬光大。麦秆画是一项很古老、很精致的艺术,我不希望它渐渐失传。”

望着段金荣真诚的眼睛,让人深深为之动容。他对梦想的执著值得每个人为他鼓掌。感谢段金荣为古老文化传承做出的贡献,希望台湾的展览交流一切顺利,希望麦秆画能走出大陆,走向世界,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通讯员 陈健翔 杨甜 杜昱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