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幅制作精美的黄土高坡的窑洞民居,经仔细辨别才发现这些作品都是由麦秆制作而成,不由得一股强烈的好奇心涌上心头。7月11日,记者见到了这些作品的主人,地地道道的吉县农民段金荣,聊起了他和麦秆的故事。
萌生想法
“这幅画的素材是根据小时候的记忆进行创作的。”段金荣指着墙上的一幅“母亲纺线图”。每次看到这幅作品时,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都会浮现在眼前。记得那是一个下雨天,我和小伙伴们想出去玩,母亲担心我被雨淋着,就哄我说,如果能耐心地等她把线纺完,就可以拿去换糖吃。”段金荣说,看着母亲一圈圈地、有规律地认真纺着线,他在一旁仔细地数着圈数,甚至还拿泥巴捏成了一幅画。就这样,用纺线换糖吃的愿望实现了。成年之后,每每想起这段往事来,他总是嘴角上扬,“如果能把自己的记忆做出来,那该多好啊。”于是,段金荣开始了 他的“寻料历程”。
执著追求 段金荣说,为了完成这一作品,他的脑海里浮现过很多材质,沙子、树皮他都尝试过。一天,段金荣灵感突现,想到了用布头来制作,因急于寻找合适的颜色,他竟然把女儿的衣服剪了一块,结果招来妻子的埋怨,整天做这破玩意能当饭吃?”但倔强的段金荣却不以为然,后来他又采用木屑来创作作品。1997年,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创作,段金荣尝试着将装裱好的作品拿到柯受良飞跃壶口瀑布的现场进行售卖,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面对外界的不认可,家人的不支持,段金荣顿时着急上火,高烧不退,迷迷糊糊地睡了两天两夜。“后来女儿告诉我,我在睡梦中还一直在说做画的事情……”在醒来的那一刻,段金荣终于得到了女儿和妻子的一致支持。
梦想成真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了妻子和女儿的支持,段金荣就如上了发条般,不断地创作自己心中渴望的作品。
“一天在看电视时,一幅用麦秆做的老鹰图像吸引了我的注意。”段金荣眼前一亮,何不将之前的木屑改用麦秆来制作?”于是,他开始寻找合适的材料,一门心思扑在了麦秆画的制作上。
当时正值秋收季节,为了收集麦秆,段金荣收割完自家的小麦后,便跑去帮邻居收麦,只为寻找优质的麦秆。一连几天下来,他的手上不知磨出了多少泡。
为了完善工艺流程,段金荣翻阅了大量的相关图书和材料。
“应该选择麦秆的哪一截?需要怎么做麦秆更有韧性?怎样做麦秆会达到晶莹光亮的效果?”段金荣在脑海里反复思索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实践,蒸、煮、浸、刨、碾、贴、剪、烫、粘合、组合等十几道工序,段金荣用麦秆制作的《母亲纺线画》,新鲜出炉了。
再接再厉
2014年元宵佳节之际,在吉县县委、县政府及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段金荣首次举办了作品展。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如今,距离段金荣研究创作麦秆画已有十几年时间了,但他用麦秆体现黄河人生活劳作、淳朴的民风民俗及人物风情的初衷却从未改变过。“我希望能将更多优秀的壶口民间文化,通过麦秆画的形式传播出去,希望能把更多原汁原味的父老乡亲的劳作场景、淳朴厚实的民风民俗反映出来。”段金荣信心十足地说。
记者 成华 亢亚莉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乾隆年间的稀世瓷器
下一篇: 四友楷书展 市民齐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