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四轮驱动]促发展

2015-03-25 08:19:1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仲春时节,在吉县吉昌、东城、中垛几大种植苹果的垣面上,已呈现出一派农忙景象。有的果农正在整理果园,捡拾修剪果树时留下的树;有的正在给果树施肥;有的给果树涂抹防腐烂的药剂。苹果树上正在发育的花蕾一天比一天丰满,孕育着希望,让果农们看着舒心。

    吉县苹果闻名遐迩,品质超群,风味浓郁,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2014年苹果总产达到16万吨,总产值近8亿元,8万果农人均果品收入达到6600元,果品质量、价格、收益再创历史新高,一业带来百业旺,带动了运输、劳务、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预期目标。

    吉县苹果产业之所以能发展得如此骄人,与吉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密切相关,也与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的落实密切相关。2014年年初,吉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苹果产业提质升级(2014年-2018年)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以苹果富民为核心,以提质升级为路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有机化开发为突破”的指导思想,确定了5年内在“全县十大垣面果园实现灌溉设施全覆盖、有机肥自给自足,建成技术革新示范园200座,果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1.5万元”的发展目标。

    决策贵在落实。作为吉县苹果产业主管部门的县果业中心和农委、扶贫等部门,迅速行动,采取了“苹果减密间伐、果园上水、有机化生产、技术培训”四项措施,“四轮驱动”合力实现果业提质升级。

    20余年前,吉县苹果栽植大都按3米×4米进行,这样一亩地有55棵树的果园,树龄到了15年以上,树密、枝密,果树之间争水、争肥、争阳光,授粉也差,造成营养不良,果个小、红度不够,整体质量差,与市场需要的果个大、着色好、果型端庄的标准相差甚远,影响到价格和效益,市场逼迫得吉县果业必须走减密间伐这条路。

    减密间伐最早是2013年11月从东城乡社堤村推广开的。这个村是吉县果业生产的老先进,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全县属于上游,果农的思想相对也先进,县果业中心给村里提供了伐树用的油锯,派出技术员跟踪指导,果园密度大的果农积极性挺高。宣传部门及时将社堤村减密间伐的情景拍成微电影《果园革命》,在县电视台播放,影响很大,一些对果园减密间伐心存疑虑和思想徘徊的果农,坚定了信心,主动找到果业中心和乡镇,要求间伐。中垛乡是吉县发展果园较早的乡镇,不少村的果园因为栽植太密,影响到果子的质量,这次减密间伐中,不管是乡镇干部还是果农,积极性都特别高,该乡成立了专业队,给队员配置了工具和衣服,发放出工补助。为了给村民带个好头,村委主任梁廷亮领着间伐队先从自家的果园开始,一亩地只留25棵,多余的全部砍掉。在梁廷亮的带动下,仅南坪一个村,就间伐了800余亩。果农梁建民家有13亩果园,因为果树密,这几年投入大、收入少,这次减密间伐积极性高。说起间伐的好处,梁建民说:“果树也要计划生育,不能只图数量不管质量。”

    减密间伐仅一年多时间,让东城乡社堤村果农刘章顺尝到甜头。他家5亩果园,原来有220株树,因为树太密,结的果子个头小,到成熟时还红不了,果商们不喜欢他的苹果,每年为销路发愁。去年冬季减密间伐了110株树,树减了一半,去年果个大、着色好,树体、树枝强壮,叶面肥厚,苹果的品质一下子提高了,每公斤7.6元的价格被果商抢购,5亩地能收入8万元,收入增加了一倍。刘章顺喜滋滋地说:“减密间伐后,去年的苹果品质好多了,你看今年的花芽多壮实,肯定有好收成。”与刘章顺一样,吉县推广应用减密间伐技术的2000余户果农,也都受益于这一技术,苹果品相好、卖价高,收入自然增加了。

    吉昌、文城、车城几个乡镇也纷纷组建间伐队,减密间伐已在吉县四面开花,仅2014年全县完成减密间伐果园达到1万亩。

    吉县昼夜温差大、黄土层深厚,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好,处于全球最佳苹果生产带,有生产优质苹果的诸多自然条件,然而,吉县的果园全是处于旱地,靠天吃饭,遇到雨水充足的年份,苹果个头大、质量好,买价高,果农最盼的是果园能浇上水。吉县果业中心主任丁春耕说:“水果,水果,没有水就长不出好苹果。水是果业生产的生命线,果园灌溉到位是苹果品质的基本保障。”

    干旱是吉县苹果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影响着苹果的产量和质量。要打破果园缺水的瓶颈,关键是兴修水利设施。

    2014年以前,吉县有果园节水灌溉工程15处,覆盖果园3.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仅1.6万亩,远远满足不了果园的需求。果业服务中心制定了果业发展5年规划,将在沿黄河的东城、柏山寺等四个乡镇,建设6处提黄灌溉工程,覆盖果园14.2亩;在中部的吉昌、车城等乡镇,建设14处小型提引水工程,新增和改善果园节水灌溉面积8.6万亩,在东部屯里镇,以开发利用地下水和天然水源为主,建设2处机井配套与闸坝蓄水工程,发展节水灌溉3000亩。同时,在水源不足区域,建立旱井19500眼,水池176座,补充灌溉4.83万亩,实现果园灌溉全覆盖。

    2014年果业中心完成了吉昌镇勒马垣、东城乡社堤——太和垣、中垛垣三大垣面1.7万亩果园水利设施,安装滴灌、渗灌、微喷等进园节水措施。对于县里修建水利设施,最高兴的是果农,柏山寺乡西石泉村经营着100余亩地的庄园大户冯大发说:“这几年就吃了缺水的亏,有了水,果园的收入再增加三成都没问题。”

    当今世界,人们最关注的是健康,有机食品最受消费者青睐,有机苹果也成为水果市场的高端产品,朴实却不失精明的吉县人,也把目光瞄准有机苹果。为了推广这项技术,吉县出台了扶持措施,建立了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开展有机苹果生产技术普及,邀请专家教授对有机苹果示范园的3000余家农户进行了全方位的有机苹果生产技能培训;投资190万元对冰雹易发区250亩苹果搭建了防雹网;投资1700万元配套建立苹果质量监测综合服务中心,保证有机苹果质量达标;推进苹果保险业务,给全县20000亩苹果签订了种植保险。东城乡太和村果农冯三绪家的果园舍得投资,每棵树施用的有机肥成本达到80元以上,比别的果农投资高一倍,亩收入也高一倍。他家11亩果园,毛收入达20万元。

    苹果让果农腰包鼓起了,日子好起来,果农们对学习果园管理新技术特别热心,只要听说有培训,参加的积极性都特别高,仅去年县果业中心、果树研究所、涉农部门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开展各种培训300余次,受训果农达1万人次。

    今年春节一过,果业中心就组织了“吉县果树管理技术培训会”,由聘请的专家和果树研究所技术人员给200余名果园示范户和技术骨干讲解了整形修剪、土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拉开了技术培训的序幕。

    在“苹果减密间伐、果园上水、有机化生产、技术培训”“四轮驱动”下,吉县苹果产业正沿着“提质升级”的目标迈进。  通讯员 陈健翔

    


责任编辑:柏东丽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