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区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一步一个脚印,在黄河岸畔谱写出一曲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壮丽凯歌。
1987年,刚成立的吉县旅游管理局(后改为吉县旅游局)仅有4人,当时的壶口景区人烟稀少、黄沙弥漫、睡觉没窝、办公没桌、照明没电、道路不通。这个4人组成的旅游局克服困难,先后对壶口景区资源进行调查评估、分析考证、宣传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壶口风景区近、中、远期规划》和《壶口风景区总体规划》,确定了以“两黄”(黄河三门游、黄土高原民俗风情游)、“三山”(人祖山寻根、管头山观日、锦屏山抒怀)、“一村”(克难坡村)为主线的旅游开发战略。
1991年,吉县成立了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现为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为了加快壶口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修通壶口公路、改变景区生态面貌,工作人员克服壶口土层薄、石头多、风沙大给绿化工作带来的困难,把石头一块块搬走,从两公里以外的坡地拉来黄土刨坑栽树、挑水浇灌,他们感叹:“在黄河滩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啊!”第一任管委会主任高国稳、第二任主任任天顺身先士卒, 一有空就拿起锄头刨坑栽树。功夫不负有心人。春去秋来,景区绿树逐年增多。20年来,景区共栽植各种风景树50余万株,绿化面积达65%以上。特别是投资1.42亿元的吉壶(吉县—— —壶口)二级旅游公路,是吉县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建设项目,现已投入使用。
当壶口的开发建设刚刚起步时,也遇到过许多阻力。壶口开发建设到底引向何处去?当时的吉县县委领导多次深入壶口景区调查研究,提出了“开发壶口码头,侧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工作思路和主攻“林、烟、果、旅、工”五大产业的发展战略,首次将以壶口为龙头的旅游开发摆上了县委、县政府的议事日程。大家一致认为,吉县要振兴、要发展,抓住壶口旅游资源这把“金钥匙”是关键,只要大力开发建设壶口,就能打破封闭、打开山门。随后,吉县县委、县政府紧抓壶口景区这个旅游业发展龙头,让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振兴吉县经济。
为了使壶口瀑布知名度不断提高,景区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加强宣传促销、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旅游报》、《旅游》、《旅游文化报》、《山西日报》等国内外有影响报纸杂志上登载文章、图片近千篇; 先后举行了“壶口杯”征文赛、壶口摄影赛、发行壶口邮票活动、首届天下华人共唱一首歌、中国黄河壶口国际合唱节等宣传活动。从1993年以来,吉县县委、县政府为了把壶口的这张王牌打出去,真正将壶口推向旅游市场,连续举办了八届“黄河壶口国际旅游月”活动。特别是“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和吉县土生土长的黄河娃朱朝辉,分别驾驶汽车、摩托车成功飞越黄河壶口瀑布后,黄河壶口真正走向全国、名扬天下。
20余年的风雨历程,使壶口风景区由198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人,到现在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门票由原来年收入1000余元,到现在年门票收入达1800余万元,年创综合经济效益1.8亿元。吉县壶口瀑布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4年被入选“推向世界三十五张王牌景点”。1995年被评为“山西十佳旅游景点”;同年,又被国家建设部指定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吉县壶口景区被评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同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誉满天下的吉县壶口瀑布被评为了“中国最美丽的瀑布”。
【责任编辑: 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