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侯马市平阳机械厂老职工郭锁柱带领记者探访了铁刹关。今年60岁,已退休的郭锁柱,曾多次到隘口村走访。
从侯马向南八公里便到了铁刹关所在地——上马街道办事处隘口村。古驿道从该村中穿过,而铁刹关就修建在距该村不远向东拐的古驿道上。从古驿道向西的几条南北走向的出口,依次是南同蒲铁路;上世纪50年修通的太汾三级公路;二级公路和一条高速路。显然在古代这些通道并未打通,驿道是这里的唯一通道,由此,铁刹关便成为侯马南向的军事、交通要冲。
如今铁刹关的建筑已被拆除,只剩下一堆高数米的夯土堆。隘口村67岁的村民毕天才回忆,他小时间,关墙还在,外边是用砖包起来的。后来由于物资匮乏,砖被拆掉用来修建房屋。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拆关的情形:“拆关时还砸死一人。”拆下的榆木关门和腰椽的铁皮也被拆开,取出大铁钉,将木头锯开做了门板和家具。
古驿道向南到了隘口,便进入直陡齐崖的沟壑险道边,道路蜿蜒先向东拐弯,又折向南。路径周而复始地拐了三道弯,通往闻喜县槐林村。当地至今流传着一句俗话:“宁走十里太子滩,不走隘口三道弯。”太子滩是曲沃北面滏河河谷,也是驿道上的一段路,平常泥泞涩巴车轮转动困难,可隘口弯道更加崎岖难行。
铁刹关扼晋秦之要冲,守三晋之门户。该一关一塞之内是一马平川地貌,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一遇战乱时期,分兵守好这一关一塞,驿站内储存的物资,自能安一方百姓,抚一方平安。
在铁刹关北面有一个人称堡子疙瘩的制高点。郭锁柱介绍,公元947年,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以汉裔名义建立后汉(北汉)。北汉天福12年,定都晋阳的北汉政权,为阻击南线敌人而筑铁刹关。宋朝政权建立后,铁刹关面临强大宋朝东、南两面的威胁。考虑到沟壑关隘易腹背受敌,便在制高点上辟堡子城,屯重兵以应不测。堡子城寨墙高筑,日夜警卫,与关隘遥相呼应。
后来,为了加强关隘的防卫,从关隘北边顺脊岭修筑了关墙。关墙一直修到堡子疙瘩上,与上面兵营的寨墙相连接,成为浑然一体的防御工事。宋朝于979年灭掉北汉,金人1126年又攻陷铁刹关。到了1218年,铁刹关被蒙古军队攻占。在兵连祸结的五代金元时期,铁刹关和堡子城一直是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
其实在1947年4月,晋冀鲁豫野战军解放侯马时,就是先控制铁刹关,后来一举攻克侯马,故有“野战军一天占侯马”之说。
郭锁柱说,和平年代,古驿道自然就成了物资流通的主要通道。所以,官府的盐检站多设于铁刹关,进关盖上官印就是官盐,不然就成了私盐。
距铁刹关不远,曾建有接官亭,前来的官员可到此歇息,通报驿站。驿站站根来官的品级进行接待,品级不同接待规格也有区别。
驿道,人称官道,沟区路段用青石子压入路面,人称麻子石。郭锁柱介绍,沟道虽然险峻狭窄,但为双层道,道边高出一道,为跑马道。马道上马匹可异向行驶,这是快马邮差的专用道。这里弯道崎岖,几米之外即看不见行人,邮差常甩“叭、叭”的马鞭声警示对面来人,车辆听到鞭声后便主动躲到侧面,“就如同现在机动车转变时打喇叭一样”。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800里加急,其实就是走的这种专用道。
古驿道在隘口穿过,加上紧挨铁刹关,隘口村自然很是红火,饭店、旅店、骆驼店、车马店一应俱全。
当时这些商店的规模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是村民毕天才以及他的三家邻居修建的院落占用的就是车马店的地方。“每家5分地你算一下,要2亩地呢。”毕天才说。
1922年太风公路通车后,古驿道才逐渐废弃。但作为乡间道路,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如今,铁刹关的建筑早已被历史淹没,只剩下堡子上的两段城墙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记者 王建武 苏亚兵)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晋西革命纪念馆 国庆前后开放
下一篇: 大槐树景区:优质服务献礼党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