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形成之说,历来是史学家们尤为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究,考古界人士现已基本达成共识——尧舜禹时代为国家的形成期。长期以来,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平阳尧都,却仅仅见诸于古史料的记载,稀有强力的实物支撑。正因为如此,圈内外质疑之声自始至终就没有停过。自1978年至今的30余年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对陶寺遗址进行了不间断的考古探索,陶寺都城遗址有了重大发现,不仅成为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址,而且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座城墙、宫殿、王陵、观象台祭祀基址、大型仓储区等各种功能要素齐备的早期(东周之前)都城遗址。因此,陶寺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最重要的遗址,陶寺文化也成为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根源。
时至今日,许多学者都认为,陶寺遗址为帝尧之都、最早“中国”,陶寺作为中华文明源起的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认可。事实上,自2002年起,陶寺遗址的聚落形态研究一直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在陶寺遗址共发掘5000平方米,确定了面积为56万平方米的陶寺早期小城、下层贵族居住区、宫殿区、东部大型仓储区、中期小城内王族墓地以及祭祀区内的观象祭祀台基址。城北祭祀区、城东南手工业作坊区的基址目前正在进一步开发挖掘中。
说起陶寺遗址的考古挖掘进程,有一位学者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一口标准的京腔,一件深色的夹克,近视镜片下一双不大却透着睿智的眼睛……这就是何努给人的第一印象。身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的博士高材生,何努自2002年起就一直担任考古所山西考古队队长及陶寺城址发掘领队的职务,致力于国家科技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中的“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研究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的遗址钻探发掘工作,在旁人眼中无异于一成不变、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然而,何努却乐在其中,沉浸于考古最新成果所带来的无限愉悦中难以自拔。作为领队,他经常是带着队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餐露宿则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写照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长年累月矢志不渝的考古钻研之后,何努惊喜地发现,陶寺遗址不仅有“王墓”、陶礼器、铜器、朱书文字,而且还有城垣、宫殿、祭祀区、仓储区等,更重要的是还有中国最早的“观象台”,从聚落形态角度看,高规格的宫殿建筑、宗教建筑和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建筑设施,应当是“王都”级聚落所具备的标志性建筑要素。何努所做的一切,无疑是认定了陶寺所具备的早期文明化社会的一些基本要素,印证了陶寺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显现文明化程度最高的史前都邑聚落,陶寺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最重要的遗址,陶寺文化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根源。
11日上午,行程紧凑的陶寺遗址参观甫宣告结束,在下午举行的陶寺遗址现场工作会上,何努又向莅临的专家学者们汇报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2009年11月1日-2010年8月5日,发现和确定仰韶文化至汉代遗址和遗存点128处,其中陶寺文化遗址54处。现已探明的陶寺遗址群等级数量结构包括都城一座、大型遗址(邑)2处、中型遗址(乡镇)23处、小型遗址14处、微型遗址14处。”
会后,当记者好奇地问到陶寺今后的研究课题还有哪些时,何努不改一贯秉持的专业严谨的治学态度:“微观聚落形态研究是下一步的工作方案,为了完善陶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完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III阶段陶寺遗址的研究任务,拟针对陶寺城址北部的大型夯土建筑区进行发掘工作,争取确定该区内夯土基址的功能性质、年代、大致布局,以确定陶寺城址北区的重要礼制功能区,了解该区与城址东南小城的鬼神区关系如何。对城内宫殿区里与饮食有关的遗迹进一步做工作,深化对宫殿区边界是否存在物化边界的认识。作为都城,工官管理手工业不可或缺。因而城内西南工业作坊区也需要进一步做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手工业生产的流程、工官管理、水管理体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城内西北中梁村一带的普通居民区,也要着手做一些工作,以了解陶寺城址内部普通城市居民的社会组织状况、生业基础等等重要信息。宏观聚落形态的工作是打算完成临汾盆地汾河以西陶寺遗址群区域调查,将陶寺文化中心统治区的行政结构布局完善起来。”
倘若没有陶寺遗址规模空前的史前城址、古观象台、宫殿建筑、贵族大墓及一系列玉器、铜器、礼乐器等的出土,尧舜禹时代只能是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而正是缘于以何努为代表的一批科考人员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默默无私的付出,让神话传说与考古结论相吻合,陶寺遗址昔日“唐尧帝都”的荣耀终于有了不容置辩的物质根基。考古研究员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强度与艰辛,能够支撑着他们从一而终坚持到底的动力,更多的还是源于对考古事业的由衷热爱和一往情深。为了探明中国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源头,为了寻找“尧天舜日”的历史真相和实物存在,为了给陶寺一个公正客观精确如实的历史定位……在今后的岁月中,何努和他的考古团队还将一如既往地投身到陶寺遗址的发掘现场中去,去追寻和探究先祖遗留至今的每一个符号和印记。在这里,恍若倒流时光,历史大门开启……
相关链接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该项目首先进行了为期三年(2001年—2003年)的预研究。在预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夏季,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年—2005年)正式启动。2002年至2005年,陶寺作为重点聚落被纳入探源工程中的“以中心性城邑为核心的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研究”子课题中。探源工程第二阶段从2006年初到2008年底,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研究的空间范围扩大到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辽河流域,研究的时间扩展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的经费数量比第一阶段增加了4倍多,接近2000多万元。探源工程下一阶段的工作将为期7年,从2009年一直持续至2015年。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节日旅游市场 冰火两重天
下一篇: 曲沃县工商局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