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口村的石槽
吕梁山脉有许多岔口村,而真正有文字记载的是“官道”的岔口却不多见。年幼时父亲经常讲述他参加革命工作,走涧河岔口、过黑龙关、渡午城河、住隰县城,在石口、康城等地征集筹款的往事。
父亲1949年参加了晋南专署财经快速培训班,原准备是南下到西南,但由于家父是家中独子,组织上改派了他的工作地点到隰县。那时到隰县还没有公路,也没有汽车,全靠两条腿。培训班毕业后,父亲先回到了土门村看望了自己的父母。然后,他就在土门涧河等候从临汾城出发,分配到隰县等西五县的学友及其他工作人员。大约到晌午时,他加入到已经步行30余里的队伍中。
那是一群十八九岁的热血青年,他们沿着涧河走走停停,涧河里的路坑坑洼洼,行走起来不见得比山路好走。当他们走到岔口村时,太阳还有一杆子高。一群年轻人还要坚持往前走,好心的店家说了许多好话才留住一群年轻人在此住了一宿。
“步行了整整两天才到了隰县城,到了隰县城才知道店家留住的好意。”父亲说,到了夜晚,路上常有野兽出没。
12月14日,记者来到位于山涧深处的岔口村,车辆走过村西的一座古桥,在一结冰处,因摸不清路况停了下来,记者只得背上器材,小心翼翼地踩着冰面,行走在冰与鹅卵石之间。
进村之后,看到一村民在自家院门口修理三轮车。听到有人来,他感到很惊奇。经了解得知村民姓何。记者指着一棵槐树下的硕大石槽问何姓村民,他说涧河以前是通往西五县(蒲县、大宁、隰县、永和、石楼)的古官道,岔口村到蒲县黑龙关还有30里地,到临汾城有60多里地,在解放初期,岔口村有骡马和人在此留宿,那石槽是骡马喝水用的。
何姓村民还说,村西有一古桥,还有修桥的石碑,父辈们经常说,当年山西土皇帝曾经骑着毛驴从涧河古道走过。
在村西石桥处有两通石碑。一通是嘉庆十一年(1806),一通是咸丰六年(1856)。嘉庆年间的石碑高1.3米,宽0.6米,正中镌刻“百世流芳”,首题“创修涧河板桥碑序”,记载“涧河西二十里有分水岭,流至岔口后合为一,洪水横流……”。全碑楷书,正文9行共366字。时隔50年后,清咸丰六年,该石桥再次维修。碑文有记载,岔口村南有平阳通往隰州官道。
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地快速发展,往日繁忙的“官道”也随着公路建设进展变得日趋冷落。
“如今的‘官道’再也不辉煌了。”何姓村民说,一平垣乡没有实现村村通的自然村屈指可数,岔口村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岔口村将成旅游之地,岔口还将重现辉煌。(文/图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