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看临汾

2009-06-06 10:0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华夏文明看山西,是近年山西文化走向全国得到的共识。那么,走进山西,华夏文明到底该看哪里?那就要看临汾了。可以说,临汾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直根,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源泉。

临汾史称平阳,为帝尧古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新发现,140万年前,吉县柿子滩即有了先人活动的遗迹。襄汾丁村人的考古成果不仅实证了临汾曾是一块气候温热,颇适人类生存的沃土,而且以10万年左右的先祖骨骼驳斥了曾一度在国际上热噪的中国文化西来论。之后,人类的活动更为频繁,临汾市区范围内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洪洞县卦地村,据说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洪洞县侯村,有女娲的陵墓和庙宇。吉县的人祖山,据说便是伏羲女娲滚磨盘以试姻缘,成婚繁衍后人的地方。进入炎黄时期,临汾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着炎帝在这里播植五谷,而后黄帝进入,这是曾是炎黄干戈奋争的重要领地。

在人类发展渐进的过程中,临汾的文化积淀逐日丰厚,不可避免的要出现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果然,尧定都于这里,上承炎黄,下启舜禹,将分散的部落和部落联盟凝聚为一体,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方国,而尧都平阳恰好处于中央之国,形成了古中国的雏形。而考古界和史学界有个共识,即国家的起源就是文明的开端。因而,中华文明之光就升起于古平阳,也就是临汾。

数千年后,晋国初始,不过“河汾之东,方百里”之地,但是,至春秋时已经居于霸主地位。历史再向前推进,到了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乘东晋八王乱,也称雄天下,仍然选定古平阳建都,扼制中原,挺进长安和洛阳,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临汾人杰地灵,“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创造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耀眼的文明。如果要探华夏文明之源,在临汾可以得到如下收获:

一、中国之源。关于中国的形成,历来是史学家颇为关注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探究基本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即尧舜禹时代为国家的形成期。不可否认,炎帝、黄帝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只是这种作用仅是奠基和播种效应。当然,离开了奠基和播种便不会有宏构及硕果,但是奠基和播种又决不是宏构和硕果。而这种宏构和硕果恰好处在尧舜禹时期,这就使得处于尧舜禹活动中心的古平阳成为古中国的摇篮。过去尧都平阳,仅是古史料的传承记载。近年,考古学家先是在襄汾县陶寺村发现了大量龙山文化晚期(尧舜禹时期)的墓葬,从大中小不同类型坟墓中的陪葬物,可以看出明显的阶级分化,也可以推断出国家形态的出现。新近,又在陶寺遗址发掘出早期小城、宫殿这种中期大城,并且确认古观象台、仓储设施及祭祀区。陶寺,位于临汾城区东南30公里处,这些考古发现实证了临汾古尧都的地位,也实证了临汾乃古中国的发源地。关于这一点,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在《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一文中指出:“史书记载,夏代以前有尧舜禹,他们的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中国’一词的出现也正在此时,所以称舜即位要‘之(到)中国’。后人解释: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由此可见,‘中国’一词最初指的是‘晋南’一块地方,即‘帝王所都’。而中原仰韶文化的‘花’和北方红山文化的龙,甚至包括江南的故化均相聚于此,这倒很像车辐聚于车毂,光、热等向四周放射。这样我们讲晋南一带的‘中国’一词就把‘华、龙’都包揽到一处了。”这段精辟的论述,明确告诉我们:尧舜禹的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而临汾是晋南腹地,也就是其活动中心;“中国”一词的出现在尧舜禹时期;“中国”一词包含了华山之花燕山龙,是各种文化进步融合的生动体现。据此,我们便可以知晓,临汾就是古中国生长的摇篮,古中国的源头。

二、文化之源。在形成中国雏形的过程中,古平阳也形成了古老的文化。史书记载,仓颉造字。临汾市尧都区西赵村立有古碑一尊石碑,上刻:仓颉造字处。足见临汾诞生过中华民族的象形文字。不仅如此,临汾还诞生过最古老的诗歌。《古诗源》一书的开篇之作是《击壤歌》,接着是《康衢谣》、《伊祁腊词》、《尧戒》,连续四首都是尧时代的歌谣。无疑这是尧文化直根上生出的新枝,开出的新花。这种文化一脉传承,启导后世,《诗经》中的唐风雅句脍炙人口,春秋时期的音乐家师旷开钟吕先河,唐宋时代河东大地诗文名家层出不穷。金元时期,临汾是中国北方的文化中心,这里的雕版印刷,名扬九州,平阳姬家印刷的四美图饮誉四海。金代,平阳人毛麾著有《平水韵》,南宋时平阳学者刘渊在《礼中韵略》里,总结前人成就,删繁就简,审音划类,并为107韵。当时的临汾为平水县,因称平水官韵。平水官韵成为赋诗作曲的依据,代代流传,沿袭至今,成为众所周知的13辙。元代,临汾是全国的戏剧中心,而且比另一个戏剧中心元大都北京要早30年,至今在临汾市还保留着翼城武池乔泽神庙舞台、尧都区魏村牛王庙戏台等5位元代戏台,而全国保存完好的元代戏台仅存8座。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元杂剧衰亡后,在临汾至陕西韩城一带兴起了河、汾民歌,后演进为山陕梆子,山陕梆子在明清时随晋商驰足神州,现在所有的梆子戏,不仅山西的中路梆子、潞安梆子,即是河南梆子、河北梆子也概源于此。因而,说在临汾可以探寻中国文化之源,是名副其实的。

三、文明之源。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在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一书中指出:“文明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国家的出现,国家是文明的政治表现,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有了国家,就有了文明;有了文明,就有了国家。国家形成之时,乃文明发源之日。既然临汾是国家的摇篮,那么换言之,临汾亦是文明的摇篮。1985年,在侯马市召开“晋文化”研讨会时,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赋诗论述中国文明的起源,诗中有句:

汾河湾旁磬与鼓,
夏商周及晋文公。

这里的“汾河湾旁磬与鼓”,即是陶寺遗址出土的石磬和土鼓等礼器,也就是尧时期的文明器物;而“夏商周及晋文公”,且不论夏商周乃为尧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仅就晋文公称霸春秋,又一次展示了临汾文明的不同凡响。因而,在临汾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

四、血脉之源。据考证,帝尧的父亲帝喾是黄帝的四世孙,母亲庆都是炎帝的七世孙女。帝尧的血脉中,既流淌着黄帝的血液,也流淌着炎帝的血液,可谓嫡系的炎黄子孙。我们常说,炎黄子孙,尧舜传人,足见帝尧就是炎黄血缘融合的子孙,也是尧舜传人的先祖。从已掌握的资料得知:刘、李、杜、房、朱、尧、陶、伊、祁、范等姓氏都是尧的后人;陈、胡、姚、袁、王、田、孙等姓氏都是舜的后人;禹、戈、夏、鲍、邓、沈、曾、欧阳等姓氏都是禹的传人。如果再把尧舜禹分封的大臣及其后裔的姓氏归宗起来,总共有400个之多,而且均为大姓,涵盖了华人的大多数。如此探究可知,现在居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其先祖有不少就是从临汾这块古老土地上走出去的。

如果说,尧舜禹时代的移民有些过于遥远,那么,明洪武年间先后18次大移民就更为脍炙人口了。从洪洞大槐树走出去的民众遍布世界各地,至今,随处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可见,来临汾洪洞可以寻到我们的血缘之根。当然,这只是寻访500年之根,如果要寻访5000年之根,那就该说:“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临汾古尧都”了。

因此,我们欢迎海内外炎黄子孙、尧舜传人,前来临汾寻访华夏文明之源,临汾会让你们不虚此行,满载而归。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