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临汾市教育、文化、卫生、环保、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进步。
一、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义务教育杂费全免,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2009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市县两级免除学生杂费700.62万元,惠及学生20.54万人次。全年共补助农村公用经费资金24022.43万元,补助学生98.9万人次。根据新课程的开展和新的教育形势的要求,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切合我市实际的教育教学新方法。2009年全市高考成绩大幅上升,达二本线7627人,比上年增加2441人。
2、文化建设硕果累累,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文化基础设施扎实推进。2009年,全市拥有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4个,广播电视台17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49.8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94%。全市共建成县级文化广场22个,县级“两馆”建设达标率50%,乡镇文化站达标率35%。全市县级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标准11个,文化馆达到国家标准6个,建成标准文化站75个,建成标准化文化活动室372个。精品建设硕果累累。2009年,我市创作编排的一批文艺精品在国家、省级重大赛事中获得多个奖项。特别是在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大赛中,我市创作编排的现代戏《父亲》夺得了全国戏剧“梅花奖”第一名。非物质遗产保护成效显著。2009年,我市共有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54项列入省级名录,市级项目72项,县级项目133项,位居全省前列。乡村文化渐趋活跃。为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难等问题,一方面,组织文化艺术院团和文化单位开展了多次送戏、送电影、捐赠图书“三下乡”活动。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扶持农民办文化。2009年,全市建成乡镇文化站75个,建成标准化文化活动室372个,农村文化大院发展到41个,民间剧团37个,农民书屋276个,农村电影队43个,农民威风锣鼓队200多支。
3、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新型农合有序推进。
卫生机构和队伍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卫生机构544个(不含诊所和村卫生室),比上年增加41个,卫生技术人员19211人,比上年增加114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26人。拥有医院卫生床位1521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床位3.78张。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100%全覆盖,13.2万群众享受到住院补助,补助金额达2.2亿,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
4、社会保障得到加强,福利事业健康发展。
5、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空气质量趋于好转。
6、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设施不断改善。
2009年,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代表团共获得金牌10枚、银牌21枚、铜牌19枚,总分687的好成绩,推动了全市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2009年在1048个行政村新建体育场地423个,篮球架、健身器材80%已安装到位。人均公共体育面积为1.1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02平方米,有力推动了我市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实施。
二、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中学校布局不均,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我市各类重点高中主要集中在平川县市区,有一半以上集中政府所在地。而山区县市、乡镇初中毕业生缺少优质高中学校,满足不了当地学生对高中教育的需求。教育教学质量下滑,高考升学率全省排名靠后,山区县与平川县教育水平差距较大,高中阶段入学扩招费偏高,给家长及学生带来了较重的经济负担。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一是市一级发展严重滞后,没有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必备的公共文化设施,市区没有像样的公园和博物馆,城市功能不全,文化品位不高。县与县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文化发展也不平衡;二是文化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乡镇文化站建设等市级财政配套资金没有到位。
3、人均拥有卫生资源水平低下,相关政策不配套。2009年尽管我市每千人已经拥有医生数为3.26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为3.78张。但是救治医疗水平较差,医院卫生设施比较落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国家规定,政府批准的社区卫生机构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但这项政策并未能很好落实。社区机构不纳入医保,患者就不愿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社区承担的初级卫生保健职能就难以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初衷、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就成了一句空话。
4、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是防止污染,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市只有临汾市、侯马市、霍州市、曲沃县、古县、襄汾县、洪洞县、汾西县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其他县市尚未建成,还有4县未开工建设;城市集中供热供气不能全城覆盖,生活废弃物的排放成为城市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城中村”、“城边村”冬季采暖期污染极其严重。虽然近年来环保投入不断加大,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进展缓慢,影响了减排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步伐。
三、对我市社会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完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深化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管理,加强民办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逐步取缔规模小、效益差的学校,形成规模化、高质量的办学格局。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临汾市区要启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建设具有前瞻性、标志性、现代化的市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含文化广场)等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同时,要实施“文化三下乡” “农民书屋”等工程,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确保不留文化“死角”。
3、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卫生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实现“村覆盖、乡达标、县提高”目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方便群众就近就医。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加快发展妇幼保健事业,保障妇女儿童身体健康。
4、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监管。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已建成的要稳定投入运行,其余县市加快建设进程。推进市区集中供热、集中供气改造,通过实施集中供热或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逐步解决“城中村”、“城边村”土小燃煤锅炉污染问题。(师先明 郗跃华)
来源:市统计局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 付基恒】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我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社会保障逐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