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后危机时代的大环境下,经济的持续稳步推进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扶持下,全市就业规模基本稳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资水平仍有提高,社会保障日臻完善,民生得到有效改善。
一、就业形势:劳动力供需缺口较大,失业率回升,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1、城镇就业增长趋缓,城镇失业率有所回升。2009年末,城镇就业人员达46.3万人,比上年净增1.1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785人。2009年下岗失业率2.5%,城镇登记失业率3.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综合失业率为6.1%,比上年提高个0.3百分点。我市就业虽在社会承受范围内,但已经有明显的就业压力,形势较为严峻。
2、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继续减少,其他经济单位和个体就业人员继续增加。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大批劳动力从国有企业转向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领域。2009年全市国有单位就业人员2.5万人,比上年减少0.9万人;城镇集体单位1.6万人,比上年减少0.2万人;城镇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他经济单位人员9.7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城镇个体就业人员8.8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
3、就业人员的行业变动比较集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变动主要集中在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业,这些行业的就业人员与上年相比变化较大,接近20%。
4、就业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2009年,临汾市经济结构调整逐步深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年末,第一产业就业人员86.7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43.3万人,比上年减少0.2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65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44.67:22.74:32.59转变为44.45:22.21:33.34。
5、社会保障项目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一是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40万人;二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到12月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27万人;三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到12月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03万人,养老保险金全部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到12月底,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22万人、医疗保险人数80万人、失业保险人数25万人、公伤保险人数24万人、生育保险人数11万人,共计162万人。这对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全感,保障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职工工资增速放慢,行业之间劳动报酬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企业处于不景气状态和上年度公务员工资改革力度较大的影响,导致2009年职工工资增长较慢,也是近几年工资增长最慢的一年。2009年全部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比上年增长7.7%,比上年增幅下降11个百分点。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4217万元,比上年增长8.6%,增速比上年慢10.5个百分点。从国民经济19大行业看,2009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较高的是金融业(40163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5785元),采矿业(30684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较低的行业农林牧渔业(15521元),交通运输(16250元),批发和零售业(16588元),住宿餐饮业(11830元),房地产业(15467元),水利环境公共设施业(14786元),文体娱乐业(16550元),在十九个大行业中,采矿、电力、信息传输、金融、科学研究、教育六大行业平均工资超过全市水平。
二、主要问题:宏观经济形势是影响就业增长趋缓的主要因素
1、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减弱。受金融危机和全市煤矿企业停产整顿的持续影响,煤焦钢铁等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震荡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导致临汾市多数制造企业处于限产或停产状态。主导产业炼焦业由于煤炭供应紧缺,煤焦价格倒挂,长期处于亏损和限产状态;钢铁企业由于市场需求不足,价格波动频繁,不能正常生产。由于2009年企业景气指数一直处于100以下,即处于不景气状态,企业用人需求有所下降,一些行业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2009年末,仅采矿业和制造企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1.4万人。2009年我市经济增速仅为4.1%,比上年仅上升0.2个百分点,而正常年份经济增长却超过8%。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创造的就业岗位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减少。
2、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贸出口型企业就业影响较大。我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特别是洗煤、炼焦、钢铁、铸造等行业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局面,原材料短缺,资金链断裂,产品价格暴跌,货款拖欠增加,市场低迷,成本上升,亏损增大,出口业务受阻,订单严重不足,出口减少。1-12份,海关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减少72.9%。出口下滑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其劳动就业受到影响,就业人员明显减少。同时,由于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3、节能减排和煤炭资源整合导致对劳动力需求减少。2009年我市对部分高污染企业继续实行停产治理;受煤炭资源整合的影响,煤炭企业停产面不断扩大,人员辞退较多;另外由于部分难以为继的国有企业纷纷破产,如临汾纺织厂破产导致制造业减少3000余人。以上这些因素都会使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减弱,导致失业率有所回升。
4、工资水平偏低且地区间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多年来,我市职工平均工资在全省11个市中基本列居第8位,排在运城、晋中、忻州之前。比最高的阳泉市平均工资低9000多元,比最低的忻州市平均工资高3000多元。最高市平均工资比最低市高12000元,最高市工资是最低市平均工资的1.6倍。在19大行业中我市最高的金融业平均工资是住宿餐饮业的3.4倍。
三、基本对策:化解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构筑就业安全网
1、加大扶持力度,有效控制失业。 首先要千方百计地帮助那些目前正在停产、半停产的企业,稳定员工队伍,防止隐性失业变成显性失业,从而减少整个社会的失业。其次促使扩大就业和扩大内需能够更紧密的结合,努力支持那些正在发展的,经营状况比较良好的企业来继续扩大就业,保证就业的增长。三是统筹安排各类人员的就业,重点帮助城市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要兼顾重点行业的农民工。四是在全社会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职业培训,将更多的城乡劳动者组织到职业培训中来,使得劳动者在提高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能够使失业者找工作处于一个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而不是散落在社会上。
2、落实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增长。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是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做好新时期就业工作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为的具体体现。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劳动就业的引导和调控力度。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制定符合市情的积极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再就业的财政投入力度,提供优质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做好就业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工作,提高其就业率。
3、努力发展经济,优化就业结构。根据奥肯定律,GDP 每上升2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1 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是就业扩大的前提,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协调互动是有效促进就业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进、提高政府促进就业的方式与效率,在以经济手段与市场手段调控就业总量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结构问题,努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在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就业增长战略中要把循环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要着力推动资源开发向加工转换、延伸产业链。一是立足矿产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培育一批强势主导产业,提升其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从而扩大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是立足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等文化内涵产业;三是着力培育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容量;四是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有序流动。充分发挥我市矿产等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经济,协调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就业岗位。
4、建立工资增长机制,调节过高收入。首先,政府要重视初次分配的重要性,解决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有效调节高收入,逐渐扩大中等收入所占比例;完善工资增长机制,使工资水平保持一定稳步增长的速度,同时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的水平,重视初次分配的中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其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使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协调一致。第三,进一步完善劳动保护机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工资支付监控体系,完善劳动纠纷和工资争端申诉与仲裁制度,对违反工资政策和法规的事件要及时处理。( 师先明 梁燕)
来源:市统计局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 付基恒】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5月份临汾市经济形势继续好转
下一篇: 2009年我市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