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是一座神奇的城市,位于临汾盆地。它自古交通发达,商贾云集,是晋南一带有名的“旱码头”。我在侯马工作生活了虽说只有10余年,时间不算长,可我却深爱着这块土地。我曾到过祖国的不少地方,可总是执拗地认为:风景这边独好!我也曾有过进石家庄、太原等大城市的机会,有过回故乡邢台、邯郸的机遇,可每每都被我放弃。挚友曾经开玩笑地对我说:“侯马,一个弹丸之地,有啥好留恋的?”在中国众多的城市中,侯马确实是有点太小了。然而,侯马却以它独特的风采,令我这个远方游子情有独钟。
闲暇之时,我总爱细细品味“旱码头”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据考古发现,早在300万年前,侯马就有成群结队的古动物纳玛象;7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从乔山底村发掘的新石器时期人类居住的洞穴和完整的谷物粮仓证明,侯马一带是我们祖先集聚生衍较密的地区,是我国黄河流域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侯马还是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国都城。公元前585年,晋国第26位国君晋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千世之利”,将都城迁至新田,并传位于厉、悼、平、昭、顷、定、出、哀、幽、烈、孝、静13世,历时200多年。新田(侯马的代称),作为晋国都城,经历代大兴土木,城池建筑宏伟,街道整齐,商贾云集,成为当时北方各诸侯国最为繁华的都城之一。
“旱码头”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那时,侯马西街关帝庙就有了阴历9月9日古庙会和1、4、7日逢集的俗例,一直延续至今。史料表明,侯马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古老文明的都城,而且是一个贯通南北的古驿道。不是么,公元1375年,明朝洪武八年,都御使高铎上书朝廷御准,以南北古驿道路过汾河涉水不便,将绛州金台驿站迁至新田,北接平阳府,直达幽燕;南出铁岭关,通往秦、豫、蜀、楚。新田设驿站后,兴修驿道,建筑驿馆、仓库、马厩120间,修整了南去的紫金山铁岭关驿道,建筑了驿桥,并在驿站附近新建了迎送官员的下马站、上马站,备有快马77匹,驿夫39人,成为当时北通幽燕,南达秦蜀的最大驿站。因配备马匹多,过往的朝政要员多在此食宿等候,故称侯马。古驿道的开通,既方便了官府文书信件的传递,又沟通了南北物资交流、繁荣了商贾运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中国的建立,使侯马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古老的侯马注入了新的活力。党的十五大以来,侯马更是旧貌换新颜。近几年,侯马市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城市建设出现了新气象、新活力、新局面。市区内的道路布置、建筑布局、功能配置,做到了合理化、秩序化、美观化。据悉,全市绿化面积达到5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基本达到了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
今日的侯马,已经成为黄河中游一颗璀璨的明珠。节假日或双休日,每当我漫步在侯马的大街小巷,徜徉于广场和街心公园,那巍然耸立的高楼大厦,那人头攒动的繁华市场,那纵横驰骋的公共汽车,那参差布列、浑然一体的优美景致,总是令我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总是令我感受到大都市的浓郁氛围。新世纪广场离我居住的地方最近,因而去的次数也最多。广场上,雪白的雕塑、茵茵的绿草、丛丛的鲜花、飞舞的蜂蝶、啁啾的群鸟,把广场装扮得分外妖娆。尤其是盛夏的傍晚,吃完饭后,我便和妻子、女儿一起来到新世纪广场,欣赏“广场消夏之夜文艺晚会”的节目。时逢大的节日,广场上更是花的世界、人的海洋,人声喧嚷,热闹非凡。夜幕降临,广场中心的园型喷泉和主席台上的长型喷泉,便可喷射出数米高的水柱,并伴有音乐,在周围柱灯、挂灯、霓虹灯的照耀下,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风韵。立于主席台上,凝视着青年画家杨苇那勾划细腻的巨幅壁画,久远的“晋文公称霸中原”、“晋悼公复霸称雄”、“三家分晋”、“侯马盟书”等壮烈的晋国故事,穿越千年时空,浮现在我的眼前。新世纪广场,的确成为人们散步、休闲、娱乐、消夏、纳凉的绝好去处。在广场上凝望蓝天白云,欣赏鲜花绿草,倾听深树鸟鸣,观看喷泉石景,涌上心头的是一种惬意的感觉。站在广场的最高处,西下的春阳丽日为我照出了一脸灿烂。
更值得欣喜的是,“旱码头”在新的历史时期崭露出了诱人的前景:侯马市委、市政府响亮地提出了“加快城市化步伐,实现工贸市、开放市、省强市和生态园林市”的宏伟目标。一个“立足整体规划,提高城市品味,发挥优势效能,实现高起点、全方位、大跨度飞跃”的发展思路,已经形成。我相信,未来的“旱码头”,将是一座布局更合理、功能更齐全、规模更适中、环境更幽雅、道路更宽敞、经济更发展、建筑更雄伟的风格独具、清新宜人、文明卫生的现代化城市!
因而,每当有人问我,将来退休后定居何处时,我便毫不犹豫地说:“侯马。”看来,我对“旱码头”的这份钟情劲,今生今世是无法改变的了……
(原载《临汾日报》周末版2003年3月27日,《侯马报》副刊2003年4月12日,《临汾广播电视报》副刊2003年5月13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