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 过 龙 门

2013-11-27 15:1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位于河津市西北12公里处黄河岸边的龙门,以她迷人的景观,独有的魅力,究竟吸引了古今多少痴情的游览者,无以计数。

前几年,我虽几经龙门,均无暇驻足。今日,我终于又来到龙门,立在了黄河岸边!

环视两边,只见黄龙山和龙门山,峭壁陡峻,相对而立,形状似门,煞是状观;俯视山间,只见滚滚黄河水,争相奔流,撞山击石,浊浪腾空而起,漩涡接二连三,咆哮之声,震动山野。此情此景,真令人遐思妙想。我便边吟哦唐太宗李世民“波浑经雁塞,声振自龙门。岸裂新冲势,滩余旧落痕”的诗句,边举机拍照,将这山、这水、这桥,永久地定格在记忆的底片。随行的同事见我如此投入,不忍打扰,默不作声地站在我的背后。

忙乎了一阵,已大汗淋漓的我,便找了一处荫凉坐下,把我从书本上看到的龙门故事讲给司机:相传,春季三月,鲤鱼逆水而上,跃登其门,化而为“龙”,人们就把鲤鱼跳跃的地方,起名为“龙门”了。因龙门是大禹治水时凿开的,人们为纪念禹的功德,称为禹门;因地处古秦晋重要交通渡口,又称禹门口。龙门很早很早以前,并无峡谷,受阻的黄河水至此,只能横冲直撞,溢山奔流,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大禹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在调查研究了龙门的山势水情之后,决心凿山劈沟,疏通河道。于是,禹亲率工匠,不畏寒暑,不避艰险,凿开龙门,疏通了河道,根治了水患,人们无不拍手称颂。

司机半信半疑:“真有此事吗?”我引经据典:“禹凿龙门,《水经注》上有记载:‘龙门,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释水》亦云:‘龙门地势险,河率破山以行,禹功于此最难。’禹凿龙门,千真万确。”司机不禁感叹:“大禹可是功不可没啊!”

“是啊。”一位鼻梁上架着眼镜的老者接过话头:“现在,龙门一带,不仅有禹当年凿山疏河的遗迹,而且有许多的民间传说。像大鹏鸟指点迷津的‘错开河’啦,禹指挥凿山工程的‘禹王洞’啦,王母娘娘变成老妇烧米汤的‘米汤庵’啦,等等。更离奇的是,传说当年有两员帮禹凿山的大将,一位叫傲,身躯高大,有陆地撼船、肩挑两山之力。傲骑一只乌龟,鞭打一下,龟头就朝山撞一下,山石便崩裂,滚滚而下,力量之大,胜过百人;一位叫羿,双臂力大,善于射箭,曾射落九个太阳。羿用神箭,一触必凿,从无虚发,为凿山疏河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故,后人编有‘傲羿两员将,禹王双臂膀。凿石开山河,美名天下扬’的歌谣,以示褒扬。过去,在禹庙前廊左右两厢,分别塑有傲和羿的金刚像。可惜,这座古庙,于1942年被日本侵略者毁坏殆尽。”

望着博才多识的老者,我打心眼里钦佩。经了解,方知老者就职于河津市文化局。老者告诉我们:“龙门,历来是游人喜爱的必到之地。这里山崖极高,峰顶立有看河楼,登高望远,秦晋河山,尽收眼底。当年,薛宣游历至此,凭栏俯仰,曾感慨万千:‘楼接飞虹峭壁寒,丹崖万丈碧云间。分明阆苑清虚府,好乘星槎上九天。’如今,禹庙和看河楼虽毁于一旦,但在禹庙的废墟上,已修建起日灌千亩的机灌站,拦洪大坝拦住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使昔日的黄河沙滩,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川。”老者说得眉飞色舞,眼角唇间都漾着喜气。

说话间,一列火车长鸣而过。这是为了方便秦晋两岸交通,继铁索桥后,又修建了公路桥和铁路桥。三桥并列,横跨黄河,恰似一道道长虹架在两山之间,气势雄壮。我不顾烈日当顶,挥汗如雨地登上龙门山,放眼远眺,黄河滚滚南流,似一条巨龙飞舞;新村林立,工厂遍布,为古老的龙门增添了新的景色。

从这里,我看到了新世纪的黎明,看到了祖国统一、昌盛、繁荣的曙光正在升腾!

(原载《生活晨报》副刊1999年7月29日,《战友报》副刊1999年12月9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游历避暑山庄

下一篇: 愉悦轻松过大年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