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唐诗、宋词,犹如走进充满馨香气息的花园里,品味着璀璨夺目的咏月名句,由衷地惊叹,诗家词人对明月千姿百态的描绘。
新月初上,悬于天穹,澄清的银辉,映照着辽城的石碑。面对此景,唐太宗李世民挥毫写下“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转脸,浮云蔽日,月光暂隐。李世民又续写了“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的诗句。其精彩简妙的句子,抓住明月隐现的瞬间变化,肖似传神地描写出月下景观。
明月伴随雾气的淡薄变得更加明亮,而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却随着碧波荡漾、飘动。骆宾王紧紧抓住这一细微变化进行描写:“圆光随露湛,碎影逐波来。”一个“碎”字,逼真地状写出影随波动的景象。“似霜明玉砌,如镜写珠胎。”骆宾王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皎洁的明月像霜、像玉、像镜、像珠玑一样明亮透彻,银辉四射。既生动形象,又贴切自然,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绝妙的图画。
望着从东边山头升起的圆月,听着被皎洁的月色惊醒的栖息在山林中的小鸟鸣叫,王维不禁吟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佳句。“月出”、“鸟惊”不仅使幽静的环境增添了生机,而且更加反衬出春涧的静寂,表达出以动寓静、动中见静的艺术辩证法。
酷爱明月的李白,更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咏月名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短短几句,便写出了儿时对月亮的稚气认识,体现出童年幻想的浪漫心理。清秋时节,看到半轮皎月,依山而出,闪烁的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江水东流去,遂诗兴大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以视觉为线索,以“月亮”为媒介,把月夜行舟所见的两幅画面联系一起,笔法绝妙。李白渴望清明的月光长留人间,曾对天长吟:“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一吐心中对月亮的挚情。一轮明月,令人心驰神往,引人奇思遐想。酣醉中的李白,一边感到月亮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发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一边又觉得月亮是那样的可亲可近,发出“月行却与人相随”的赞叹。暮霭中,李白一路观山,一路赏月,独自行走,悠然自得:“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山野青青,山月伴归,何等的惬意!
月夜泛舟的杜甫,仰望碧空,新月如眉,清辉四射,心旷神怡:“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一幅绮丽、静谧的月夜山光水色图呈现于面前,令人心醉。杜甫最不愿看到那无月的暗夜,即使明月穿透云层,照亮四更残夜,也于心不悦:“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一丝淡淡的凄清、孤寂的愁绪,袭上心头。杜甫多想让月亮的清光更多地洒向人间啊!“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是感叹,也是新奇的设想,表现出杜甫对美好事物的孜孜追求。
脚踏草地上的晶莹露珠,立于清秋夜晚湛蓝的天幕下,白居易直抒胸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句以“真珠”喻露滴,以弯弓喻新月,新颖巧妙,清新逼真,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喜夜独出的白居易,看到山野里一片片在如水的月光下开花的荞麦,灵感顿生:“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极目远望,排排松树耸立山前,重重叠叠,一片翠绿,月亮点在碧波之心,恰似一颗光闪闪的明珠。于是,白居易吟道:“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好一幅月夜的山色水景!
置身于月下美景的苏轼,高声吟咏:“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词人被这景色陶醉,宁愿“解鞍倚枕”,也不肯破坏这芳野的水光月色。苏轼曾遭人诬陷,被投入大狱。当其获大赦后由海南岛北归渡海之时,借喻月光之明亮,海天之清澈以表心境:“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暮春季节,杏花纷谢,明月当空,苏轼心情极佳:“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中秋之时,苏轼咏月:“桂魄飞来,光射处、冷侵一天秋碧。”把个中秋月色皎洁、清冷、寒碧的特征,写得淋漓尽致。
端坐在扁舟之上的欧阳修,边赏月,边吟咏:“翠竹岭头明月上,迷俯仰,月轮正在泉中漾。”趣浓浓、情悠悠。辛弃疾的一句“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词,精当的写出了月亮的明净,画出了月亮的圆度。一个“转”字,一个“飞”字,把月亮写活了。王安石的“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的诗句,从所感所见描绘月夜春色,情景交融,醉人心扉。张孝祥立于洞庭湖畔,对月低吟:“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清。”这既是对月下洞庭美景的生动描写,也是其高洁心灵的真实写照。张先以拟人的手法,吟道:“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把明月写得一往情深,其对明月的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与人类的历史长河相比,月啊,你是何等的永恒而美丽,亘古而动人!这也许就是你牵动人们遐想,融进人们情思之故吧!
(原载《生活晨报》副刊1999年7月12日,《临汾声屏》副刊2002年9月9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