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之行

2013-11-27 15:1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王友明

 

永和之行,已非一日之夙愿。自观看了临汾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红军东征》后,便滋生了前去永和的欲望;90年代末期,时任永和县委书记的王月喜,曾向我发出诚挚的邀请。生性爱结朋交友的我,再次产生到永和一游的渴望;转业到临汾市广播电视局工作的近3年间,永和县广播电视中心主任杨北林又多次向我发出了邀请,我也几次做出了承诺,故永和之行的愿望一直悬挂于心,不敢忘怀,可就是凑不对时机,屡屡失言。仔细一想,临汾市17个县(市、区),我跑了16个,惟独没有去过永和,我的确从心里感到愧对于杨北林主任。2003年7月,我和宣传科长宁良杰、临汾电视台督察室主任马文林、司机黄云峰一行4人,趁下乡检查工作之机,终于去了趟永和,了却了我多年的一桩夙愿。

那天,我们是从大宁县出发的,由于事先通知了杨主任,他正在办公室等待着。一见面,我们如久别重逢的故交,敞开心扉地攀谈起来。随后,在杨主任的陪同下,我们查看了中心的各个重点部位。所到之处,我看到尽管中心的条件较差,各项工作却是有条不紊,人员的精神面貌和环境卫生都很好,且坚持办好广播,令我们赞叹不已。

到了永和不能不去毛主席东征旧居,我决定前往。中午,县长张云特意在县政府招待所看望了我们。当他得知我们要去参观红军东征纪念馆时,高兴地说:“应该去看看!”他还对我说,政府准备筹集资金对毛主席东征旧居进行维修。我想,永和是一代伟人曾经度过75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并留下足迹的地方,那些旧居理应得到重视和保护,因而对张县长的明智之举,我表示赞赏。

饭后,我们没有休息,便冒着星星点点的细雨,驱车来到当年毛主席渡河东征和回师陕北期间,途径永和并住过一夜的上退干村。杨主任告诉我,为了永远纪念毛主席和红军们的丰功伟绩,1971年,中共临汾地委特意在上退干村召开了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如今,上退干村已经更名为“东征村”。走下车一抬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楣上“红军东征纪念馆”7个潇洒豪放的大字,那是王月喜同志题写的。由于我和王月喜同志是文友,看到他的墨迹倍感亲切。

穿过侧面木门,来到一座北房前,我看到右侧墙壁上写有临汾地委、临汾行署批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个大字。一进屋,迎面是一尊汉白玉毛主席立像。望着毛主席那魁伟的身躯、慈祥的面容,我心底涌动着无限的敬仰之情。屋内陈列着反映红军东征事迹的绘画、资料、红军东征在永和示意图,以及红军抗日先锋军编制序列和主官名单。据史料记载:1936年5月2日,毛主席率领东征红军回师西渡时,在上退干村西的关帝庙住了一夜,并指挥红军胜利西渡。

在一位71岁老大娘的引领下,我们走进这座坐北朝南的小庙。小庙系元代建筑,正殿为3孔土窑洞,西配殿是横着的1排窑洞,俗称枕头窑,东配殿只有1间,南面是个仅有18平方米的小戏台,院内有旱井一口。毛主席和夫人贺子珍就住在西边的枕头窑里,窑内有一条土炕,炕上铺着一张苇席,放着一床薄被,仍然保留着毛主席当年住过的模样。立于土炕前,我犹如看见毛主席在昏暗的马灯下,边吸烟、边冷静思考问题的不倦身影。同行的人中不知谁问了一句:“毛主席为啥不进村庄,却住在这座破庙里?”杨主任即刻回答:“毛主席一贯主张不扰民的政策,他是在带头执行政策啊!”杨主任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但思考最深的是这么一条:红军之所以深得民心,不就是因为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吗?

从杨主任口中,我听到一个关于“小柏树”的神奇传说。毛主席在小庙居住后的第二年春天,小戏台房顶上的瓦砾中间竟然长出来一株小柏树。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抗酷暑、战严寒,度过了数十载春夏秋冬。村里的老人说,这是蟠龙下凡,福星高照,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播下的“吉祥树”。村民们还传唱着一首歌:“天上北斗亮晶晶,蟠龙下凡播火种。捐粮捐款又应征,支援红军闹革命。天上太阳红彤彤,房顶翠柏绿莹莹。穷苦百姓得解放,全靠领袖毛泽东。”谁知,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噩耗传来后,房顶上的小柏树仿佛通晓人性似的,也随之枯萎了,可它早已干枯的躯体却仍旧屹立于那里。我顿时觉得小庙神奇了许多,似乎周围笼罩上一种神秘和浩气。我站在墙头上,近距离观看了一番小柏树。此时,不远处正立着一位老者,我向他求证,他对小柏树的传说如是说:它的生长和死亡时间确实如此,是一种巧合,其实小柏树并不是因为毛主席的逝世而死亡,而是因为重修了房顶,缺少了水分才渐渐枯萎的。

传说终归传说,但我觉得那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里,却饱含着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高信仰和无限思念的情感。一向不相信迷信的我,此时却真诚地希望那传说不是传说。望着那株枯柏,我肃然起敬。

岁月飞逝。当年红军东征的烽火硝烟虽然已成为历史,但毛主席和红军们在永和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播下的革命火种,永远不会熄灭;在永和留下的光辉业绩,将一代传颂一代,永远铭刻于人们的心中。这可是永和人民的骄傲和光荣啊!

离开东征村,踏上归途,关帝庙很快被甩到了身后。而毛主席在永和谱写下的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和“小柏树”的神奇传说,却始终在胸间萦绕……

(原载《临汾广播电视报》副刊2003年8月12日,《山西日报》黄河文化周刊2005年1月18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应 县 看 木 塔

下一篇: 永 恒 的 母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