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兵 冯 飞

2013-11-27 15:4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个红日衔山的傍晚,居住在省城太原的战友打来电话:“冯飞因新闻写作成绩突出,被破格由士兵直接提为少尉军官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欣喜若狂,禁不住自言自语:“不易啊,真是不易啊!”

对冯飞,我是了解的。他来自四川偏僻的山乡,家境贫寒,既没钱,又没靠,全凭一枝笔写出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

初识冯飞,还是1994年,我任驻晋某部政委时。

那天上午,是个星期日,我正伏案写作,门外突然传来清脆的“报告”声。随着我“请进”的应答,一名肩戴列兵军衔的小战士走了进来。他向我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直截了当地说:“政委,我叫冯飞,想跟您学习写作,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写作可是个苦差事,这碗饭实在是不好吃啊!”我深有感触地说。

“不怕,我已经充分作好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准备。”他的态度十分坚定。

“那好,我就收下你这个徒弟!”

看着一脸稚气的冯飞,我笑了,他也笑了。两颗心便由此跳动在了一起。

冯飞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有着倔强的性格。星期天、节假日、茶余饭后,别的战士聊天、下棋、打扑克、看电视、逛大街,他却把自己关在屋里读书、写作。有天深夜,我查铺时发现,冯飞的被子拱起老高。揭开被子,我惊呆了:他正打着手电筒跪膝着写稿呢。我很受感动,特许他夜间可以在单位办公室学习和写作,并可推迟一个小时熄灯。冯飞却常常违背规定,有时竟通宵不眠。为此,我曾狠狠地训斥过他。他当面表示一定改过,背后仍我行我素。

工夫不负苦心人。冯飞写的多篇稿子很快被《生活晨报》、《山西工人报》、《山西日报》发表。面对领导的表扬,战友们的赞美,冯飞不骄不躁,读书更认真,写作更刻苦了。为了使冯飞有更大的发展前途,我经多方联系,把他送到北京一家报社深造。他格外珍惜这一机会,虚心求教,刻苦练习。或许是“天府之国”的青山碧水赋予了他一身灵气,采访写作,进步很快。一位年长资深的编辑由衷赞叹:“后生可畏啊!”数月后,冯飞怀揣“结业证书”归来。这给他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写作起来有了更足的“底气”。

“脚板底下出新闻”。这是冯飞崇尚的采访之法。为了一篇稿子,他四处奔波,不辞辛苦。深山哨所,有他洒下的汗水;穷乡僻壤,有他印下的足迹。一次,冯飞听说驻地一位姓梁的村党支部书记,义务保护军线30多年的事迹,便不顾寒风悲号、大雪漫天,当即要去采访。我劝他等雪停了再去,他却笑着说:“您不是常讲新闻是抢来的吗?”在我一愣神的当儿,他便消失在漫天飞雪之中。山路弯弯,一步三滑,他自己也记不清摔了多少个跟头。两个多小时后,冯飞一身泥雪地赶到目的地,老支书被感动地泪水双流。采访完返回营房,已是晚上10点多钟了。他饭没吃、水没喝,就铺开稿纸写了起来。翌晨,他便把稿件送到我手中。我见他双眼布满血丝,一脸倦容,心疼地掉下了眼泪。这篇稿件发出去不久,就相继被《生活晨报》、《解放军报》等几家报纸刊载了。冯飞捧着样报向我报喜时,双目里含着激动和喜悦的泪花……一年下来,他便在军内外20多家报刊上发表稿件近百篇,并连获4个征文奖,被3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于是,我忍痛割爱,把他推荐到上级机关当了专职新闻报道员。

尽管我们天各一方,但一直保持着联系,相互关心着、鼓励着。冯飞进了大机关,当上了专职新闻报道员,更是如鱼得水了。3年时间里,他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刊播稿件300多篇,其中20多篇被评为“优质稿”,10余篇荣获各类征文奖,年年被上级领导机关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为表彰他的突出业绩,部队首长为他荣记二等功,并直接提干,送他去石家庄陆军学院培训锻造。毕业后,他被任命为宣传科干事,肩负起独挡一面的重任。冯飞的好学上进精神,新闻写作业绩,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不久前,他把出版的专著《军旅拾珠》寄给我一本。捧读他的专著,我十分欣慰。

是啊,冯飞年纪轻轻,刚二十有五;从文经历短,仅有6年,却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绩,的确令人羡慕。

如今,冯飞并未自傲,在新闻写作之路上,他正以猛虎下山之势,踏平坎坷成大道,秉笔奋书争上游!

看着英气勃发的冯飞,我从心底发出赞叹:冯飞,好一个后起之秀!

(原载《临汾声屏》副刊2001年6月18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想 起 母 亲

下一篇: 小 院 情 怀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