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龙 山 记 游

2013-11-27 15:5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身居省城太原的同乡,数次劝我去天龙山一游,均因来去匆匆,未能成行。初夏时节,我利用休假的机会,在同乡的陪伴下,终于游览了天龙山。

天龙山,属吕梁山脉分支,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处。这里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丞相高欢便在此修建了避暑宫;北齐时,高洋又修建了天龙寺,并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便闻名于世了。

从柳子沟,我们步行西进。边走边游览沿途的喂马糟、三合村、下马村、支锅石等遗迹。据载,这是春秋时期,奴隶起义领袖柳下跖留下的。立于插旗石上,放眼四周,山不高而挺拔,树不大而茂密,其峰峦之秀美,景色之壮观,空气之凉爽,令人赞叹。

走进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公元560年)的天龙寺,立刻被雕技甚为精美的力士、佛像、胁侍诸像所吸引,久久观之,不忍离去。导游介绍说,解放前,这里曾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寺庙,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佛外,其余都是新塑的。闻听此言,我的胸头不禁燃起了万丈愤恨之火!恨,凝成一种力量:肩负起卫国职责,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天龙寺两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但《千佛楼碑记》石刻仍珍存着。寺周还散存着10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古寺的兴废。寺前的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该树高仅3米,树冠却遮掩200多平方米。树下摆放着石桌石凳,与周围的摊点和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引来不少瞩目。

出天龙寺,向北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即到达“高欢暑宫”的避暑亭。站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前行,便至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石窟群分布在东峰“仙岩山”和西峰“大佛山”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石窟。其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石窟内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练、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位第六。石窟的开凿,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最早的开凿者是高欢,开凿2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2窟;唐代开凿18窟。石窟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抬头远望,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庄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11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其巧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浅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天龙山,不愧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它那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它那成熟、饱满、洗练的技巧,细腻的表现手法,称誉中外;它那融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一体的特色,世所罕见。因而,天龙山被誉为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太阳西斜时,我们走下天龙山。拐过一座山头,我猛然发现,一丛丛、一簇簇的山花,漫山遍野,点燃了天空,点燃了季节,点燃了每一颗游人的心灵!

(原载《生活晨报》副刊1999年5月12日,《市场消费报》副刊1999年11月1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不 需 爆 炒 自 芬 芳

下一篇: 同 桌 的 你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