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明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古老与年轻是相对而言的。说临汾古老,是因为她是帝尧的故都,中华文明的摇篮;说临汾年轻,是因为她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脚步,而容光焕发,生机勃勃。
记得30多年前,当我穿着一身军装,披着一身风雪、背着一件行李,踏进临汾这座城市的时候,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这哪里是我梦寐以求的都市,分明一座既小又破的县城。恰巧,那两天漫天飞雪。身居北郊那块没有树木、没有房屋的“兵营”里,抬头观望,远处的山峰、近处的乡村、眼前的帐篷,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依稀可见那簇簇枯草在瑟瑟发抖。我心里暗暗埋怨自己的命运不济,到了这么个鬼地方。
天晴之后,班长带领我们沿着一条泥泞的土路去逛临汾城。视野内,没有一座高楼大厦,没有一条宽阔的街道,没有一块喜人的绿地,最“繁华”的红卫路,也是街道狭窄、行人稀少。小街小巷内,破旧不堪的民居、店铺,坑洼不平的马路,使临汾城黯然失色。尤其是传进我耳鼓的那句“一条街,一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一个猴”的顺口溜,更是让我感到临汾的贫穷和凄凉。
一晃几十年,作为见证人,我亲眼目睹了临汾的历届“当家人”,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亲身经历了临汾翻天覆地变化后的喜悦。尤其是党的十五大召开至今,临汾大地喜事连连、大事桩桩。自临汾撤地建市后,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下,我们迈进了一个新时代。过去,那些“日月换新天”、“旧貌变新颜”的歌声,曾飘荡平阳大地数十载,时时萦绕于千家万户。但在那特殊的年代,只能是漂亮的空话。如今,那醉人的音符,真的变成了老百姓的心音。我曾憧憬的都市,竟梦幻般地出现在眼前。“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像一阵和煦的春风,给贫困的大山送去了春的信息;像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悄悄滋润着人们干枯的心田;像一声响彻天宇的春雷,激发了人们追求文明与富裕的热情。那些居住在山大沟深的偏僻山村里的山民们,终于有了欣赏央视春节晚会,目睹红得发紫的歌星球星的机会;小康建设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一大批具有现代化气息和鲜明特色的别墅式村庄,在汾河两岸、浍河之滨拔地而起,充分展示出临汾市村镇建设的勃勃生机;临汾城内,一座座大商厦、大酒楼、大饭店如雨后春笋,临汾日报新闻大楼更是扶摇晴空,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功能,成为市区又一标志景观;贡院街的店铺、商号摩肩接踵;建设路的欧式建筑,别具风趣;滨河路像一条彩带,铺在汾河岸边;霍侯一级公路、洪运高速公路似条条巨龙,预示着临汾的腾飞;十大城市重点工程如火如荼,一片片绿地、花园,流光溢彩,一幢幢住宅小区楼挺然屹立……
每当夜幕降临,我总爱漫步街头,尽情领略临汾古城新的风韵。一日,我的一位在临汾居住了十几年后而转业的老首长,从黑龙江鸡西市来到临汾。晚饭后,我陪他逛了逛临汾城。他看到夜幕下的临汾城,灯火通明、楼房林立、道路宽敞、绿荫满目,感慨万端地说:“没想到,临汾的变化竟如此的大,真是日新月异啊!”是啊,这只是一瞬间。但就是这一瞬间,却真正改变了临汾的命运。尽管临汾仍有大富、小富、小康、温饱、贫穷之分,可我们毕竟从贫穷走向了富裕,毕竟所有的临汾人都已经受益于国家的巨变。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后,我看到的更是色彩斑斓的希望,我得到的更是倍受鼓舞的信心。
我正是与临汾一起欢乐、痛苦、光荣,共同经历探索、失败、成功,自豪地迎来了一个伟大时代,才对她产生了深挚的爱。因而,当部队确定我转业时,便毫不犹豫地入籍了这座城市。面对焕发出青春容颜,更加年轻、漂亮的她,我的胸中积攒着许多的话语,可涌至喉结的却只有四个字:临汾吉祥!
(原载《临汾广播电视报》副刊2003年3月11日,《临汾日报》副刊2003年4月6日,2008年8月27日,该文载入《临汾市政府门户网站》。)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临汾广播电视》,我爱你!
下一篇: 楼下有个小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