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古县祖师顶,山林翠绿,山风徐徐。
站在一棵老树背后,取出一支香烟,缓缓点燃,不一会儿,处于通话状态下的手机免提里,突然传来了一阵刺耳的警报声。
“云图自动扫描,热成像系统自动感应,已经发现了火点,就是你点燃香烟的地方。”警报声结束后,电话免提里传来了李贵明的声音。这次简单的测试,让记者感受到了科技护林的神奇。
近日,记者驱车古县,前往了古县国有林场祖师顶管护站,就全市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开展以来,该管护站开展日常森林防火工作进行了走访。
能发现烟雾的高科技
“自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站上的人一直坚守在岗,截至目前,尚未发现火情,护林工作开展有序……”管护站站长李贵明一见到记者,就细细地拉开了话匣子,各种数据张口就来,言语间充满着自信。
祖师顶林区是古县国有林场的重要区域,2016年,祖师顶管护站配置了360度热成像森林防火设备,这套设备的监控范围可达200-300平方公里,实现了林场对森林资源的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
“这套设备刚安装时,还闹出了不少误会。因为监测设备的灵敏度很高,林区出现烟雾就会自动报警,有几次林场附近村子村民做饭时,有烟雾飘了过来,结果被设备监测到了,一时间警报大响。等我们查找火情时,才发现是虚惊一场。”李贵明说,后来通过设置,将监测设备调整为发现火点时才触发警报。
在管护站内,记者仔细观察了这套设备,通过电脑监测窗口,一套监视器正在对林区进行360度云图监控,另一个电脑屏幕上,随着云图监控的360度旋转,热成像视频也在同步监测。李贵明介绍,这套热成像监测设备,可以捕捉到林区里的任何火点,哪怕有人抽烟也可以发现。
记者随机进行了测试,这便是开头出现的那一幕,果然在最短时间里,就被“捕捉”到了。
“有了这些设备设施,我们的护林工作有了很实用的科技支持,对发现火情火点、自然灾害预警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六年来,祖师顶林区没有发生过一次火情,这些成绩离不开高科技设备的支持。”李贵明说。
每天五千米的巡查线
虽说管护站有高科技设备,可以对林区进行全天候的监测,但护林员们每天还是要在林场进行徒步巡查,人工排检各种隐患。
祖师顶林区占地26000亩,管护站内有8个护林员。日常管护工作中,将这片林区划分为8个片区,每个护林员分担一块,每天巡查时间不得少于3个小时,每天巡查路线不得少于5000米,这就是管护站对护林员的日常工作要求。
深入林场,稍不注意就会迷失方向,大山之中,手机信号更是连接不上。为了确保管护站能够随时定位护林员的位置,可以随时和他们通话,古县国有林场特意为护林员配置了装有定位系统的巡护手机。护林员将自己的定位区域设置在自己负责的林场片区中,这样一来,只要护林员一进入林场巡查,定位信号就会自动发送位置到管护站中。
今年50岁的张师傅是祖师顶的一名护林员,他的家就在这片林区附近。每天巡查林场,他要携带铁锹、手斧等工具,穿着统一定制的迷彩服,骑车半个多小时到达所负责的林场区域。通知一下管护站,打开巡护手机,就一头扎进了林子里。
“即便是大年三十,也要去林区里跑一圈,责任就是责任,可不敢马虎。”张师傅说,每年4月是山火频发的关键月份,他们在日常巡护林区外,还要陪同外来人员去祭拜祖坟。为了确保外来人员文明祭拜,他们往往跟到坟头,亲眼看着祭拜结束,查看没有火情隐患,才能回家休息。
管护工作充满干劲
管护林场的生活是枯燥的,是孤单的,是乏味的,常年坚守在大山深处,半个月才能回一趟家。李贵明说,自他2013年被分配到这里,就一直和护林员们生活在一起,每天中午,大家轮流做饭,好不好吃不说,但求能够吃饱就好。日子久了,每个人厨艺大有长进,把工作餐作出了花样,算是在枯燥的工作中寻找一点小开心。
“现在的管护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们现在工作、生活的站所都是后来才盖起来的,以前就是几间破窑洞,这些高科技设备听都没听过,日常巡护全靠人力。”李贵明说,2014年以来,随着林场体制改革,管护站的“硬件”才慢慢配置到位。如今,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有稳定的电、有干净的水,柏油公路直通县城,回家也越来越方便,这些便利的条件,让他们对工作充满了干劲。
“我们林场先后被临汾市授予天保一期建设先进单位,被山西省绿化委员会、山西省林业厅授予‘绿色生态林场’;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林业厅评为‘先进集体’。”古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古县国有林场场长任晓明说,在全面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中,他们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全力以赴做好林场管护工作,为全市森林防火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 杨全 孙哲峰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