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防震减灾中心主任霍拥军谈防灾减灾

2020-05-13 15:33:1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日前,记者就我市震情基本情况及防灾减灾开展工作采访了市防震减灾中心主任霍拥军。

  “我市地处山西西南部,地震地质构造复杂,是历史强震多发区。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在临汾盆地先后发生5级以上地震20次,特别是1303年和1695年的8级大地震,给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96年,我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监视防御区,2009年以来,我市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地震危险区和值得注意地区,震情形势严峻。”霍拥军说,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应急救援、监测预报、震害防御三大体系建设得到强化和发展,防震减灾基础能力、抗震救灾综合能力和地震应急处置能力都得到提高。

  据霍拥军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台站21个,实现了“一县一台”全覆盖,并扎实做好台站运行维护和环境保护,确保了台站和信息网络安全高效运转。在市应急管理局的协调组织下,我市组建了以消防救援支队、武警临汾支队、矿山救护大队和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依托,以民间力量为补充的抗震救灾队伍,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抗震救灾联动机制。

  我市根据居民分布情况,全市共建有110处应急避险场所,可容纳93万人员避险,并加强了对避难场所日常管理,随时启用、发挥作用。为适应新时代抗震救灾工作要求,建立了政府、部门、单位相结合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对应急所需的各类物资实行动态管理,全力做好物资保障工作。

  为确保有效防范,我市已完成地震小区划、活断层探测及震害预测三大震害防御基础项目,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并完成霍州市、乡宁县等9个县(市、区)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市防震减灾中心连续多年进行了主题明确的科普宣传活动,开展了科普基地建设、示范创建引领工作、抗震救灾应急演练,切实做到宣传普及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进农村、进公共场所,提高了全民抗震救灾意识。

  “今年,我们将找准地震系统风险防治体系短板和弱项,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规划目标任务,将防震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做好与省防震减灾‘十四五’专项规划和其他各相关规划的相互衔接,使规划既符合实际又引领发展,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霍拥军说,下一步我市将完成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地震应急专项预案的修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督导考核制度,完善成员单位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建立救援队伍和应急专家库,形成统一指挥、专长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全市地震应急响应体系。

  市、县两级指挥部要举办一次地震应急预案综合演练,要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队伍,推进应急物资储备、条件保障建设,着力建立“多部门联动、常态化储备、行业化管理、信息化建档、合同化补充”的储备机制。要加大县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加强地震台网运行管理,完善台网布局,配合省地震局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山西子项目)实施,继续推进震害防御基础项目在高烈度县级城区的实施,要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认真开展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活动,做好综合示范创建工作,完成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立项工作。

  “在今年防灾减灾工作中,我们将围绕‘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这一主题,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霍拥军说,市应急、教育、气象等部门将结合疫情,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示范作用,做好线上、线下以及充分利用新媒体,向社会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切实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记者 孙哲峰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