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防范胜于救灾,安全重于泰山。今年以来,市应急管理局按照上级指示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采取多项措施,督导企业将安全主体责任落在实处,确保责任不落空、监管不放松,全市涌现出一批安全意识坚定、安全责任明确、安全管理到位的优秀企业。近日,本报记者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他们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细节,尤其是在高温下,如何采取积极措施,筑牢安全防线。
3881天的奉献
“自从当了这个安全矿长,我就没有一天睡踏实过。午夜梦回,心里总感觉有点什么事情,耐着性子穿衣起床,到矿上的几处关键岗位上看上一遭,发现没有什么问题,这回了宿舍,才能接着睡。”7月24日,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临汾天煜恒昇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简称恒昇煤业)安全矿长杨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但煤矿始终保持着安全生产,这是最好的消息,也是最鼓舞人心的消息。
恒昇煤业,是我市一家省外公司控股的煤炭企业,近八成员工来自安徽。该企业自运营以来,截至记者采访当日,保持着连续3881天没有出现过安全事故的优秀成绩。“3881天,十年啊,没有出现过一起安全事故,这对我们来说,是安全工作取得的成果,是我们坚守底线的证明。”杨杰说,作为一家来自外省的煤矿企业,初来临汾时,他对临汾这座资源性城市充满了兴趣。
一家来自外省的煤矿企业,想要在各个方面和当地挂钩、看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因为区域不同,市场环境不同,管理方式不同,恒昇煤业在发展中,升级改造自身的管理理念,借鉴本地优秀煤矿企业的管理模式,结合矿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的契机,在安全管理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控模式。
“近年来,市应急管理部门,大力推动矿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多次组织我们煤矿企业参加专业培训,还邀请优秀企业进行经验交流汇报。”杨杰说,恒昇煤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中渐渐琢磨出一套“靠谱”的办法,此前也在一些专业培训活动中,被当做经验进行交流。而交流的内容中,不得不提他们的一个“传统”——一人有过,全班受罚。
“一个班组中,一个人出现了问题,一个班组的安全奖金全部扣除,这种‘连坐’的方式,看起来很不讲道理,但很有效果。”恒昇煤业采煤部主抓技术工作的负责人张志永说,这种制度在推行之后,有很多员工感到不公平。他就给大家解释,在工作面工作时,如果因为一个人的疏忽大意,造成事故,那是不是这个事故只会对这个人造成影响,而不会影响到别人?答案是否定的,不管谁造成事故,伤害是无差别的。如果你在乎自己的生命,在乎安全,除了管好自己,也能注意身边的队友。如果你在乎身边的队友,就为了他们也要保证自己的安全生产。道理很简单,就是这样。
这个看起来不近人情的“连坐”,在张志永口中,变成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而这个简单的道理,正是煤业安全管控模式中的其中一种,即“个人零违章、班组零隐患、区队零事故”,这种以“人盯人”的方式,延伸了企业安全管理的触角,对每一个煤矿工人在履行安全生产职责上进行了新的定义。
今年43岁的煤矿工人周军,在一次上班前,发现同班组的一位队员闷闷不乐,走近想要打个招呼,却闻到对方身上满是酒气。本着对班组安全负责的态度,他要求这名队员暂停上岗,却也因此“得罪”了对方,本来关系很好的两人,形同陌路。“我知道这件事后,首先对老周师傅给予了表扬,我认为他做得对,最起码为整个班组负责了。其次找来那名被暂停上岗的队员,聊天后才发现他失恋了,所以那天才会喝酒。”张志永说,他批评了这位同志,因为根据相关条例规定,喝酒后是不允许使用设备设施的,如果那天没人阻拦,导致事故发生,那可不是扣钱就说得过去了,所以应当感谢周军,而不是怨恨。
类似的事情,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恒昇煤业屡屡发生,一个班组中,你监督我,我监督他,他监督你,兜兜转转,一块都被罚过钱,慢慢的,大家都习惯了“连坐”,也越来越默契,触及安全隐患的“小手段”,谁也不会干。“当你发现,你的队员举报你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你觉得这是天经地义时,我不信这个班组会有什么安全生产上面的问题。”张志永说,3881天的连续安全生产,并非是一句话那样简单,十年来的坚持,就融入在这些磕磕碰碰的小故事里,因为每一人都在乎安全,所以才坚持了下来。他们已经坚持了3881天,以后还会继续坚持下去,让这个天数无限增大,无限光彩。
记者 杨全
燃气边的“烤验”
位于洪洞县甘亭工业园区的临汾液化调峰储备集散中心项目是山西国新能源发展集团十大发展项目之一,是“气化山西”工程重点项目,进入盛夏气温逐步升高,但临汾液化调峰储备集散中心的工作人员依然顶高温、战酷暑,奋战在一线。
国新能源临汾液化调峰储备集散中心(下文简称中心),占地202.03亩,总投资4.6亿元,日处理50万立方液化天然气,该中心是对非高峰用气期间的富余天然气进行液化储存,在冬季高峰用气期间再将储存的液化气气化后进入管网进行应急、调峰以及在输气管道事故状态下作为应急保障气源,同时还可以为周边天然气管道未通达地区提供天然气及发展低碳交通,对保障我省天然气的安全平稳供应,提高天然气利用率及区域经济发展、治污降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师傅,请提供你的随车资料。”7月23日,记者来到中心充装区时,装车班班长郭正一正对前来运输天然气的槽车进行检查,在核查随车手续无误后,郭正一又对车辆安全附件进行全面检查,防火帽、灭火器、防爆工具、安全阀……当完成所有检查时,一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确认安全后,大汗淋漓的郭正一指引槽车进入充装位,准备充装。“装车前准备工作,氮气置换吹扫以及LNG槽车装车流程,我们都是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郭正一说,在充装过程中还要随时注意槽罐压力,如遇到压力不正常,便会立即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紧急处置。虽然进入三伏天后气温升高,但对安全工作,不容有一丝松懈。
在制冷剂储存区,任卓晁和同事正对该区域进行巡检,“巡检中,我们主要通过看、闻、听、切开展检查。”任卓晁介绍,“看”,是对各种仪器进行观察,查看压力有无异常,通过“闻”和“听”观察是否有气体泄漏,“切”,主要是通过摸各种管道,感知有没有异常情况。“同事们都称我们是中心的‘老中医’。”当任卓晁和同事结束40多分钟的巡检回到工间休息室时,厚实的防静电工服已被汗水浸透。
“中心主要生产装置包括净化单元、液化单元、制冷剂储存、压缩机产房,以上控制操作均由中央控制室来完成。”中心安全环境部经理张雪告诉记者,进入盛夏,市应急管理局危险化学品科到中心开展了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同时对高温天气安全生产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中心高度重视一线职工防暑降温工作,为确保安全生产,专门制订了防暑降温工作方案,积极改善高温工作环境,设置了风扇等基本防暑降温设施,并在工间休息场所配备了清凉饮料和常用防暑药品。
据了解,中心安全环境部对高温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了培训,普及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知识,增强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综合办公室结合单位作业特点,对高温作业劳动者休息制度进行了调整,并安排食堂提供绿豆汤。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骄阳似火的三伏天,在中心一线,工作者冒着酷暑坚守岗位,用汗水为“气化山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记者 孙哲峰
焦炉旁的奋战
进入三伏天,气温逐步攀升,当人们躲进空调房享受着闷热天气中清凉世界的时候,在襄汾县光大焦化气源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光大焦化)有一群人,他们在高温中仍然坚持工作,顽强奋战在安全生产的第一线。
在焦化厂焦炉炉顶是最热、最艰苦的岗位,炉顶温度达50摄氏度—60摄氏度,每天在这样的地方行走,炎热程度可想而知。马虎材是光大焦化一期焦炉炉顶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对上升管和通桥管进行清理,当清理工作结束时,工服已被汗水浸透,他告诉记者:“每出一炉焦后,就要立刻对上升管和通桥管上的石墨进行清理,如果清理不及时会使通桥管、上升管堵塞,导致荒煤气导出不畅,碳化室压力升高,损坏炉体及焦炉机械。所以天气再热,工作也不能打折。”
在推焦车司机室,司机柴增强正在专注地进行推焦作业。推焦完成后,炉前工毛国强和张富强立刻迎着炙热的高温上前,对炉门、炉门框、炉门闩和机焦侧平台焦油、焦炭进行清扫,并清除炉墙上的石墨。整个过程二人配合默契、娴熟,当发现炉门有泄漏后,毛国强赶紧跑过去,用黄泥进行了封堵,“在完成清理工作的同时,必须做到焦炉严密,不能泄露。”当完成整套工作后,毛国强和张富强早已是汗如雨下。
为避免因高温酷暑引发安全事故,保障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改善劳动条件,最大程度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工作环境,光大焦化高度重视防暑降温工作,在全厂开展了高温防暑演练,举办了防暑降温知识培训,并为各分厂、车间、部门配备了防暑降温物资。“藿香正气液、风油精、薄荷片、人丹、速效救心丸,这些都是公司供销部门为我们提供的降暑物资,所有车间、班组都有。”一炼车间主任崔云刚说,针对炼焦作业环境,车间还单独配备了冰块、冰棍,满足一线作业人员的防暑降温需求。
“焦炉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岗位都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任务,只有大家通力配合,齐心协作,才能生产出优质焦炭。夏季生产,设备是关键。由于油温、电气元件等温度升高,对设备稳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崔云刚告诉记者,炼焦一车间作为重点车间,他们的安全生产,为下游生产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保障,在为一线工人提供充足防暑物资保障的同时,车间及班组加强了巡检,一旦发现机器设备及工人状态异常便立即采取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面对高温天气,襄汾县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坚持每周到我们企业进行指导,为我们的安全生产护航。根据应急管理局的指导,公司及早安排,狠抓‘宣传教育、隐患排查、后勤保障’三个到位。”光大焦化安全副总曹永鹏说,公司在5月25日出台了夏季防暑降温工作措施方案,各分厂、部门、车间按照方案内容逐项进行自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进行了整改,公司安全科对各单位安全检查情况进行了检查,确保高温天气安全生产万无一失。
炎热的天气,紧张的节奏,光大焦化全体员工在襄汾县应急管理局的指导下正上下一心,奋战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经济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记者 孙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