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全面落实各项措施 确保安全度汛

2021-07-24 09:11: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编者按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连日来,我市接连遭遇强降雨天气,给防汛工作带来极大挑战。面临异常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市各级各部门全面进入临战应战状态,扎实开展防汛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补齐工作短板,坚决打好防汛救灾工作主动仗,确保全市安全度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日前,记者走访了我市相关部门,就安全度汛工作进行了探访。

市气象局

密切关注 提前应对

  7月17日至23日,我市出现了大范围强降雨过程,襄汾、曲沃、安泽等地出现了10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7月22日白天到夜间,襄汾降水量达122.9毫米,超过建站以来最大降水量(103毫米),强降水已造成一定的灾害。未来十天,我市将出现多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主要降水过程出现在7月25日-31日。

  市气象局工作人员表示,针对前期的强降水过程和未来强对流天气,极易引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以及城市内涝、危房倒塌和农田渍涝。特别提醒应急、水利、农业农村、住建、交通、旅游等部门及社会公众密切关注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应对防范工作。

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

及时预警 加强巡查

  记者从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了解到,为全力防汛抗洪,我市强化了监测预警预报和群策群防工作,组织各县(市、区)对已建成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进行巡检,确保汛期山洪灾害及时预警,群众及时撤避。在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和物资完善方面,建立了以消防救援队伍为骨干,军分区、武警部队为支撑,蓝天救援队等社会救助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落实各类防汛抢险队伍88支7288人;同时,全市已配备无人机32架、储备编织袋87万条、块石42万方、冲锋舟12艘等应急救援装备物资,确保发生洪涝险情时抢险队伍力量充足、物资充裕。

  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将进一步督促各地各相关部门重点抓好行业领域的汛期防范;对城区、水库、河流堤防、地质灾害点和城市内涝易发区等重点部位严格检查;加强对靠近山体的住宅小区、厂房、办公场所和土窑洞的现场排查,把防垮塌、防泥石流和防滑坡作为重点,加强值班巡查,确保安全度汛。

  为应对本轮强降雨过程,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已于7月19日16时在全市启动Ⅳ级响应。针对天气状况,7月22日晚,曲沃、侯马、翼城、浮山4县(市、区)启动Ⅲ级响应,襄汾启动Ⅱ级响应。

市水利局

严格检查 细化措施

  为进一步夯实防汛减灾工作,汛期以来,全市水利系统积极做好监测预警预报设备的巡查检测和维修养护等工作,确保监测设施运行正常,保证汛情及时传递;按照“汛期不过,检查不停、整改不止”的要求,对水库、河道、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防洪重要工程、重点部位、重要行业领域进行全面排查和隐患整改;进一步加强防汛关键期值班值守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带班、专人值守的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微信等现代预警手段以及大喇叭、“村村响”等传统手段,全面做好预警、宣传工作,确保山洪暴发时能够及时发现、迅速报汛、及时撤避。

  针对本轮强降雨天气,市水利局将进一步加强实时水情信息,特别是对重点山洪防治区、重点河道实时水情信息的测报;将继续加强检查督导,及时消除防汛安全隐患,确保全市防汛安全;进一步补充防汛物资,储备的防汛物资品种、数量、地点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强降雨期间,常备救援队伍要按照至少平川50人、山区30人的标准到岗到位,加强与消防部门、驻当地部队、武警部队等组织的沟通联系,全面进入临战状态。将细化完善降雨期间河库坝等危险区群众转移避险措施,特别是要做好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一对一”转移撤离,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全天盯守 排查隐患

  记者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近期,我市大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天气,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为落实各项工作,全市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作用,将应对强降雨天气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放在当前最重要的位置,把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乡镇和部门,进一步压实隐患点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责任,全面落实各项风险管控措施;组织力量对切坡建房、高陡边坡和重要交通沿线、医院、旅游景区、工矿施工区、各类移民新村、人口聚居区等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并对高危隐患点、危险区派专人24小时盯守,坚决杜绝因防范不力造成人员伤亡;严格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强化应急值守,把地灾防治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政治担当把地灾防治工作抓紧抓实,确保全市安全度汛。

  记者 杨全 孙哲峰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