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截至11月底,今年全国已发生多起燃气较大事故,比2019年、2020年同期上升幅度较大。特别是近期辽宁、河北等地连续发生燃气较大事故和典型事故,造成多人死伤,令人痛心,更促人警醒。
燃气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造成燃气安全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从燃气企业、施工单位,到安全检查部门,再到用户,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成为事故爆发的“导火索”。
当前我市燃气行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开展中,市安委会分派17个督查组对各县(市、区)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旨在进一步夯实相关部门、企业责任落实,消除燃气各类安全隐患,有效遏制燃气安全事故发生,为推动我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督查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推动决策部署和各项工作的落实。对于燃气管道这样的地下不可见基础设施,要真正促进安全工作,更加需要高度重视和久久为功。相对来说,城市管理者往往更加注重“看得见”的和“管得着”的,而对“看不见”的和“管不着”的则关注不够。燃气管道就是典型的“看不见”和“管不着”,这使一些存在隐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且部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燃气爆炸事故就像“灰犀牛事件”一样,人人都知道它有一天肯定会发生,但是却并不清楚它会在哪里、何时发生。
破解燃气管道等市政基础设施带来的安全问题,需要强化各县(市、区)主管部门对燃气管道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为此要压实相关领导干部和主责部门的安全管理责任,使他们能够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意识,肩负起应有的防范职责,将工作做到前面、做在平时。其次要探索燃气管道治理的创新模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打通和破解其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最后,要加强对燃气管道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来提升管理效能,使燃气管道管理部门做到心中有数。
生命重于泰山,安全生产任何时候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地在开展燃气行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要层层压实属地管理、行业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不断提升燃气本质安全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孙哲峰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