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县圪咀头村:生态卫士的林海长歌

2025-04-16 09:30: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乡宁县管头镇圪咀头村,每当晨曦微露,总能看到一个肩扛铁锹、手拎喇叭的身影,沿着蜿蜒的山路开始一天的巡护。这个身影属于57岁的史来宝,他用五年时间在4285.6亩山林间踏出了一条守护绿色的长征路。

  “老张头,晌午做饭可千万记着把灶火灭干净!”史来宝一边帮村民担水一边叮嘱。作为全村居住最分散的片区护林员,他独创了“白天巡山、傍晚入户”的工作法。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巡查后,暮色中仍能看到他穿梭在土窑洞之间,用带着乡音的俚语讲解防火知识。碰到固执的老人,他能蹲在地头唠上两小时,用一个个失火的真实案例让对方心服口服。谁家农忙时节缺劳力,他二话不说扛起锄头就下地,用沾满泥土的真心换取群众的信任。

  海拔1500米的鹰嘴崖瞭望台是史来宝每天必到的“哨所”。他手持望远镜,像雷达般360度扫描管护区,连百米外山梁上的野兔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次巡山时,他发现半山腰有缕若隐若现的青烟,不顾荆棘划破衣衫,手脚并用攀爬半小时,终于在石缝中找到未燃尽的烟头。“护林员的眼睛就是森林的警报器。”他总说,这份眼力来自五年间磨破的28双胶鞋,来自每个晨昏在瞭望台的坚守。

  “防火防火,关键在防。”史来宝自创的“四查工作法”远近闻名:查坟头是否残留纸灰、查地块是否有焚烧痕迹、查进山人员是否携带火种、查重点部位是否有安全隐患。他的巡山路线从不重复,总能在看似无路的密林里辟出新径。2023年清明节,他在巡查中发现一处坟地周边堆积大量易燃物,立即组织村民清理,并连续三天蹲守,便杜绝了潜在火情。

  在史来宝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除了必备的灭火工具,还有一本被翻得卷边的《生态护林员履职手册》。他坚持每天记录巡山日志,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隐患点。为提升专业技能,年近六旬的他从零开始学习智能手机操作,如今已能熟练使用林长制APP,实时上传巡查数据。当问及为何如此较真时,他憨厚一笑:“林子就像咱农民的庄稼,不精心侍弄哪能有好收成?”

  五年坚守,换来的是管护区连续5年零火情的优异成绩,是100余次成功劝阻野外违规用火的骄人纪录,更是群众口口相传的“守护神”称号。但史来宝最珍视的,是山林里清脆的鸟鸣、溪涧中欢快的游鱼,以及村民们见到他时亲切的招呼。正如他在巡山日记里写的:“我的脚印就是绿色长城的砖石,我的汗水就是森林最好的甘露。”

  在这片被称为“华北绿肺”的山林里,史来宝和无数像他一样的护林员,正用脚步丈量着生态文明的厚度,用生命守护着绿水青山的永恒。他们是新时代最可敬的生态卫士,是扎根在群山中永不褪色的绿色丰碑。

  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