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六一”前夕在北京海淀民族学校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断为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指明了培养路径和方法。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不同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存在并影响着不同阶层的人群。“范跑跑”“药家鑫撞人补八刀”“留学生刺母”“车辗小悦悦”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表明从学校教师到在校学生、从家庭成员到社会大众,都存在着道德下滑的趋势,这不能不让我们重新思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一、学生德育方面的具体表现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还不到位,学校的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德育内容单一,不符合中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德育教育的方法过于简单、粗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健全。学生不遵守校纪校规;不能按时作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不爱惜学校公物、故意损坏公共场所的公物;在公共场所随意抛洒纸屑、泡泡糖和食品包装袋,在食堂任意抛洒食物;男女生交往过密及由此引起的学生间群体性的打架斗殴;上网游戏成了网瘾网虫,抽烟、偷窃;污言秽语;攀比、炫富、比父等现象依然时有发生。
二、学生德育教育缺失的成因1.学校教育失衡导致差生更差。目前,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实施,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阴影下,有些学校“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依旧片面追求升学率,强分素质班、普通班,把教学重点放在少数“尖子”“苗子”身上,这样使“差等生”自尊心受到损伤,导致“破罐子破摔”并进而造成学生流失。
2.学校忽略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道德和法制教育,不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只知教书不懂育人。由于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学生极易被社会上消极因素影响、腐蚀,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德育缺失,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现在每年弃考生的队伍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3.德育教育方法呆板,缺乏趣味性。有些学校活动单调或根本没有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德育教育方法简单、粗糙,还是一套延续了多少年的说教甚至打骂,导致中学生对学校生活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产生厌学情绪。由厌学发展到拒学、逃学,形成恶性循环。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主要表现为学校不重视家访工作,教师与家长缺乏必要的沟通。老师更多的时候,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向家长“告状”;当学生“失踪”了,才通知家长找人。这种做法非但不能为学生接受,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进而走上邪路。社会实践方面的德育教育活动较少,不能使学生从生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健康有效发展。
5.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千差万别。相对于学生的生理发展来说,他们的心理发展则相对滞后,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多动荡、偏激,容易激动、兴奋、发怒、绝望;缺乏理智感、道德感。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德育教育、心理引导,就会成为学校教育的阻力。
三、学生德育教育缺失的对策学生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优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强化学校德育教育,改变5+2模式,建立统一协调机制,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主动探究影响德育教育的问题并努力使之得到改善。
1.学校要切实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学校及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规范办学行为,改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学校应安排足够的课外活动课、实践课,学校图书馆、操场、活动室等文娱场所应对学生开放,使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活动娱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处世。
2.主动关心爱护学生,加强对差等生的教育,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控制减少流失生。
学校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更多地关心爱护差等生,尊重并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尊重未成年学生,特别是要尊重差等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有损学生人格的行为,不得歧视差等生。
3.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校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构建适应学生多元发展的丰富、全面的课程体系,建立与之相应的新的评价标准,运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学、乐学、主动学。
4.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学校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学校教育极其重要的地位。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和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遵纪守法和尊师重道观念,用崇高的理想来引领学生健康发展,用古典优秀文化“三字经”、“弟子规”进行人生启迪教育,把学生尊敬老师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管理,重点依靠道德来调节、启发、引导。
5.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校园的活动。学校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校园的活动,落实专人负责,充分发挥党委、团委和学生会等组织在创建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引导学生在创建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会、书法绘画比赛,办好校报和校园网,给学生以正面的陶冶和鼓舞,抵制那些消极腐朽思想、低级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理性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社会熔炉中接受锻炼和洗礼。
6.切实加强法制教育。邓小平同志强调:“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学生的违法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制观念淡薄。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区分罪与非罪的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7.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和心理间的矛盾,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学生德育教育缺失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产生违法犯罪的内在因素。因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学校应当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性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等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8.加强学生自身品质意志教育。学生要自尊、自爱、自强,对自己的缺点要注意克服纠正;要注意择友;要加强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经得起各种诱因和挫折的考验;要努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在心理上筑起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为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家庭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依赖家庭教育和实践的过程。家庭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有力保证,在德育教育中,学校教育是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学校的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参与,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和举办家长参观教学日以及家访等活动,要及时与家庭沟通,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防止学生的一些不良倾向,如早恋、吸烟、酗酒等现象,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采取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社会实践是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是社会的反映,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把他们推向实践。学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切入,使学生在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切实的感受,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从而得到有效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修身的教育,是诸多教育之基。《大学》中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没有好的修养,成家立业,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都是靠不住、不切实际的虚妄之言。我国古代的教育多是从教会学会做人开始。“要想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联系,抓住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放松,从娃娃抓起,从现在做起,让德育之花开放得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作者系洪洞一中纪检书记 郭洪虎 )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基层金融机构查摆问题之我见
下一篇: 从失败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