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如何承担对人民的责任

2013-02-09 09:40:56 来源:临汾日报

    在《孔子家语》上记载: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时,有父子两个人因为争讼来告状,孔子把他们关在了同一个牢狱,三个月也没有进行判决。后来,父亲提出撤诉,孔子就把他们俩都给释放了,没有再进行追究。季孙听到了这件事就很不高兴。他说:“我曾经听您说过,孝是治国的根本。
    现在杀一个不孝之人可以警戒全国的百姓都行孝。结果你不仅没有把他杀掉,还把他给放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孔老夫子说:“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上面没有教导人们走正道,行孝悌,下面的百姓犯了罪,结果就把他给杀掉,这不符合情理。“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不教导民众培养起孝心,而用它来审判官司,这是杀害无辜之人。“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全军溃败不可以斩杀士卒,司法混乱不可以处置惩罚百姓。为什么呢?“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上面的教化不能施行,罪责不在人民百姓的身上。“夫慢令谨诛,贼也”,法令非常不严谨,诛杀却很严厉,这是残害百姓。“征敛无时,暴也”,横征暴敛没有一定的时节,这是暴政。“不诫责成,虐也”,不事先警戒就责令百姓能够完成,这是虐政。“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如果政事杜绝了这三个方面,然后才可以用刑。
    那么,应当如何教导人们、给予人们以道德教化呢?孔子说:“既陈道德以先服之。”首先要给人们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让人们顺服。人们明白了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就不会轻易地去作恶。
    我们现在的社会看似重视道德教育,但是实际上人们没有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例如,现在的人从小到大也上了很多课,但是没有哪一堂课教过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就是说没有把道德普遍宣讲,使之家喻户晓。那么宣讲了道德之后还是不行,怎么办呢?“则尚贤以劝之”,就是要崇尚那些有德行的人,劝勉百姓向善。“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还是不行,就把那些不能遵守道德规范的人给废弃、给贬退,让人们有畏惧之心。“若是,百姓正矣”,如果这些都做到了,百姓自然就端正了。“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还有那些顽固不化的、邪曲不正的百姓才给以刑罚的处分,这样人民就知道他为什么犯罪了。“是以威厉而不诫,刑措而不用也”,所以不需要依靠严厉地警戒,刑罚都可以放置不用。“今世不然,乱其教,烦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罪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现在的世间却不是这样做的。现在的状况是:教育混乱、刑罚繁多使人迷惑,人们不知不觉就犯罪了,结果又用刑罚来制裁他。
    刑罚越来越繁多,但是强盗却数不胜数。
    “世俗之陵迟久矣,有刑法,民能勿踰乎?”社会风气由盛转衰已经很久了,虽然有刑法,人民怎么会不逾越法律呢?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先要给民众教化,如果人民没有接受教育而做了邪曲不正的事,应该给予宽恕。宽恕之后,一定要给他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他知道做人的“五伦八德”。
    《汉书》上也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圣王都是承顺天道来从事政治。天道都是好生恶杀、有仁爱之心,所以圣王一定是把道德教育作为首要,而把刑罚设置得非常简单。现在废除了古圣先王的道德教化,单单地用执法之吏来制裁人民,还想让道德教育化披四海,是很难成就的。
    《群书治要译注》二十卷补的《汉书八》上就记载着一个酷吏严延年的故事:严延年身材短小却精明强悍、办事灵活快捷,即使是历史上以精通政务著称的子贡、冉有也未必能胜过他。他作为一郡的长官,他的属下凡是忠诚奉公的,他就会像自家人一样优待他们、亲近他们,且一心为他们着想,居官办事也不顾个人得失,所以在他管辖的区域中没有什么事是他不知道的。但是,严延年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他痛恨坏人、坏事太过分了,所以被他伤害的人有很多。他尤其擅长写狱词以及官府的文书,他想要诛杀的人就亲手写奏折。因为他很擅长写狱词、奏折,结果上面核准判定一个人的死罪,很快就被核准了。因为他狱词写得很好,大家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就把这个人很快判成死刑。到了冬天要行刑的时候,他就命令郡下面所属的各县把这些囚犯都押解到郡上,集中在郡府统一处死,结果一时血流数里。所以,这个郡里的人都把他称为“屠伯”(这个“伯”就是老大的意思,说他是屠宰的老大)。结果在他的辖区里,“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全郡上下都一派清明。有一次,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来看望他,本来是想和他一起行祭礼。但是,她到洛阳的时候正好碰上严延年在处决犯人,她一看血流了好几里地就很震惊。于是,就住在了道旁的亭舍,不肯进入郡府去住。严延年出城到亭舍去拜见母亲,但是母亲却关门不见。
    他在门外脱帽叩头,过了好一阵儿母亲才愿意见他。他母亲见了面就斥责他:“你有幸当了一郡的太守治理方圆千里的地方,但是没有听说你以仁爱之心教化百姓,保全百姓让他们平安,反而利用刑罚大肆杀人想以此来建立威信,难道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就应该这样行事吗?”他的母亲深明大义,知道他做得不妥当。
    严延年就赶忙向母亲认错,重重地叩头谢罪,还亲自为母亲驾车,把母亲带回郡府去住。祭祀完毕之后,他的母亲就对严延年说:“苍天在上明察秋毫,岂有乱杀人而不遭报应的?想不到我人老了还要看着    壮年的儿子身受刑戮。”在这个时候,他的母亲已经预测到他以后结果一定不会很好。她说:“我走了,离开你回到东边的老家去为你准备好葬身之地。”他的母亲回到家乡,见着他们同族的兄弟,她又把以上的这些话重复地跟他们说了。过了一年多,严延年果然出事了。东海郡的人没有不称颂严延年的母亲贤明智慧的。
    这一段话就是告诉我们:凡是古代深明大义的人都知道“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么我们从政一定要顺应天道,要以仁恕之心待民,不能够过于苛刻。因为从政者应爱民如子,是百姓的父母官,哪有父母官对儿女这样屠戮的呢?如果他把人民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上了,把能够杀戮多少人、逮捕多少人作为自己的功绩去称颂,毫无怜悯之心,这与天道是不相符合的,结果一定不是很好。所以古人看到他的所作所为,就能评价出他的兴衰成败了。
    相反,一个人即使是当执掌刑罚、司法的官员,只要他有仁爱之心,也会受到人民的爱戴。在《孔子家语》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季羔在卫国当司法的狱官。他亲自判处了一个人刑罚,给他实施了断足之刑,就是把他的双足给砍掉了。后来卫国有了动乱,季羔逃跑。被他砍掉双足的这个人恰好正在守护城门,他就对季羔说:“这墙上有一个缺口。”季羔说:“君子不跳墙。”他又对季羔说:“里边有一个洞。”季羔就说:“君子不钻洞。”这个人就说:“这里边有一个房子可以藏身。”季羔就进去了。当这些追他的人都走了,季羔要离开的时候,就对这个被实施了断足之刑的人说:“我不能够亏损君主的法律,所以亲自把你的双足给砍掉了。现在我遇到了危难,这正是你抱怨的时候,但是你却帮助我逃跑,是什么原因呢?”这个被砍断双足的人就说:“砍断我的双足是因为我犯下了罪过,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以前我看到你要用法律治我罪行的时候,是先判了别人的罪然后才判我的罪,是希望我能够得到罢免,这个我看出来了。结果审判判定了我有罪,要按着罪过行刑的时候,你脸上显出了不愉快的表情,有一种伤痛之心在你的脸上都显露出来了,这一点我也观察到了。并不是你对我有什么过分的偏袒、偏爱之心,而是‘上天生君子’,君子之人自然而然地就是这个样子,看到人民犯罪他是一种哀怜之心。这个人因为没有受教育被处以刖足之刑、砍断了双足,这多可怜!多值得同情!这是我之所以喜欢你、帮助你的原因。”孔子听了之后就说:“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意思是说,子羔做官吏真是做得不错!实行法律、依法办事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心存仁恕之心树立的就是德行,太过严暴树立的就是怨气。既能够公正,又有德行,有这种关爱百    姓的心,只有子羔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说,同样是做司法工作的人,但存心不一样,有的是虐民,用残酷的刑罚对待百姓,树立自己的威严,还以此为荣耀。相反,有的是心存怜悯之心。结果百姓对他们的回报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中国人所受的教育是看到人做坏事就非常地痛恨,与他产生对立。事实上,通过感化的方式来帮助人反而是更好的方式。所以中国人有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愧之,可以使小人为君子;激之,可以使君子为小人”。使用“愧之”的方法,可以引起人的惭愧心,结果小人也变成了君子。古人说“公门好积德”,作为领导者,如果能够有一片仁慈之心,能够爱民如子,就会有很多人会被感化。
    齐景公来问晏子说:“明王之教民何若?”圣明的君主是怎么样教导人民的呢?晏子回答说:“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养民不苛,而防之以刑;所求于下者,不务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下从其教也”。首先要使教育明确,法令也明确,做君主的人要率先垂范。“养民不苛”就是对待人民不是很苛虐,而是要用刑罚来防止他们做作奸犯科的事。让属下不做的,上面的人、做领导的人坚决不做;禁止于人民的,那自己也一定不去违反。这样的话,属下才能够服从他的教诲。“称事以任民,中听以禁邪,不穷之以劳,不害之以罚,上以爱民为法,下以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违。”就是说,衡量事情的轻重来任用民众,司法很公正这样才能够禁止邪恶,不让民众非常地劳苦,也不能够用刑罚来残害百姓,上面的人以爱民为原则,下面的人就会以相亲相爱为道义。这是圣明的君主教导民众的方法。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教民,首先领导者要先受教育。我们翻开四书五经,没有看到有哪一句话是教导百姓的,全都是在劝导领导者和君主的。百姓受到教化,实际上是从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间学到的。他们不需要教育,需要教育的是领导者和君主。
    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能够深入人心,就是有两个重点没有做到。第一,没有从孝道开启人的爱心。“父子有亲”,所有的亲爱的原点就是这个孝心,但是我们没有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建筑物没有一层、就想要二层、三层、四层、五层,效果就不会太好,建的都是空中楼阁。第二个原因就是,很多人认为古代的道德教育、儒家的这些伦理道德都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他们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去做的。所以认为谁需要教化呢?老百姓需要教化!所以把道德教育变成了说教。结果“言教者讼,身教者从”。那么应该怎么做呢?领导者率先垂范学习仁义慈悌的道理,把它表现在自己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这才是教民的正确方法。(作者单位:中央党校 刘余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