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是我省为促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农民收入翻番和壮大县域经济实施的新举措。自实施以来,我市不断加大“一村一品”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发展“一村一品”的新路子,短短两年时间里,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发展了曲沃蔬菜、古县核桃、安泽中药材等10个基地县和483个专业村,形成了西山百万亩水果基地、东山百万亩干果药材基地、平川百万亩蔬菜基地三大板块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新景象,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转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动,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切实壮大了县域经济。为总结我市发展“一村一品”的成功实践,我们先后深入到侯马、曲沃、古县进行了调研、分析、概括,以期推广他们在探索发展“一村一品”中的新经验,供其他县(市、区)借鉴。
一、主要做法
(一)优化区域布局,因地制宜规划“一村一品”发展
发展好“一村一品”的前提就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近年来曲沃县密切结合其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量体裁衣,科学规划,把发展温室大棚蔬菜作为其推进“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来抓,全力打造全省最大设施蔬菜基地。目前,专业村多达112个,占全县行政村的70.89%,被列入全省“一村一品”专业村的47个(蔬菜专业村39个,水果专业村8个),其中省示范村22个(蔬菜示范村20个,水果示范村2个)。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00元,设施农业收入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0%。侯马市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其交通枢纽的优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特别是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引导“一村一品”向优势产业带聚集,促进专业分工和优势互补,推进农业向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43个,占全市行政村的55.84%,有效促进了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古县立足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全县已有28个村初具“一村一品”规模,占行政村总数的25%,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占到15%-25%,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左右。
(二)依靠科技创新,外请内联助推“一村一品”发展
发展好“一村一品”的关键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外请内联,不断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其附加值。侯马市在发展“一村一品”上,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管理,努力开发“一村一品”优质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目前全市通过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面积8860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5600亩,有效绿色认证14个,农产品市场准入QS认证8个,HACCP认证1个,GMP认证1个,著名商标2个,专利产品3个,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曲沃县按照一个技术部门包一个产业、一个技术小组包一个基地、一个技术人员包10个-20个科技示范户的方法,开展技术承包服务。成立了大棚技术学校,对全县范围内的新建大棚进行技术指导,配备大棚110服务车,保证技术员对新建棚户进行技术指导全覆盖。同时专业村还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挂钩,聘请有关方面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高“一村一品”工程的科技含量。
(三)培育龙头企业,利用市场驱动“一村一品”发展
发展好“一村一品”的保障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一村一品”规划,全力培育龙头企业,用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辐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侯马市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提供贷款、技术等服务,鼓励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市场化营销,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调动企业和农户积极性。
截至上半年,全市已形成规范化龙头企业20个,其中具有规模化经营、带动能力强的省市级龙头企业10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上半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个、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个,实现了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带动了“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曲沃县围绕“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立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其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市场信息、资金、技术指导、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签合同,实行“订单”农业。同时,在“一村一品”发展相对集中的产业区域建立产地批发市场,并与省内外市场连接起来,互通信息,相互补充,切实推动全县“一村一品”发展走上了产、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四)发挥园区效应,依托园区承载“一村一品”发展
发展好“一村一品”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建立农业精品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园区效应,依托园区打造精品,提升产品竞争实力。曲沃县把精品园区建设作为“一村一品”加快发展,形成产业规模的有效途径,整合农委、水利、开发、交通、林业、农机、广电、金融等部门资金,高标准建设、大力度实施。目前已建设以“科技农业”为主题的晋之源现代农业园区、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的磨盘岭到浍河北岸生态农业园区、以“高效农业”为主题的北董优质大蒜园区、以“文化农业”为主题的里村杨谈精品水果园区和以“循环农业”为主题的汾河滩涂循环农业园区五大精品农业园区,这五大精品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日渐凸显,实现了特色优势向规模和产业优势转变,将成为推动曲沃农业经济发展的“五朵金花”。
二、几点启示
这次调研中我们看到“一村一品”在各地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下,正如火如荼昂首阔步向前发展,通过总结分析三县市在探索发展“一村一品”上的做法,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实施和推进“一村一品”,必须坚持“三化”原则。“三化”,即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基地化生产,可以营造特色区域与特色产业叠加聚合的发展效应,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集中;产业化经营,有利于生产、储运、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经营格局的形成,是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重要途径,是农业实现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根本措施。因此,在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中,只有坚持“三化”原则,才能带动整个农村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启示二:实施和推进“一村一品”,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既要有地域化的观念,更要有全球化的意识,树立大市场的理念,选择具有现实和潜在市场需求,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价格、品质竞争优势,并能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名、优、新、特农产品进行生产和经营,采取大力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机制、畅通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渠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措施,从根本上提高“一村一品”产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尽可能规避市场调节的弊端和不足,才能达到“大区域大产品集中做大,小区域小产品分头做强做精”的目标。
启示三:实施和推进“一村一品”,必须以科技为依托。当今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不仅是质量、价格的竞争,更是科技含量的竞争,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依靠科技。因此,只有根据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技术障碍,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整合农业科研推广力量,围绕“一村一品”工程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的农业科研机构,有效开展专业化服务,通过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开发优质名牌产品,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才能把特色产业做精,把特色产品做靓,进一步推动“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的发展。
启示四:实施和推进“一村一品”,必须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高度重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类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的重大途径。
因此,必须以工业化、城市化的理念抓农业,以市场化、特色化的理念抓农业效益,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稳定的产销联系和利益联接机制。特别要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根本上解决龙头企业难以面对千家万户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一村一品”蛋糕做大做强,逐步由原来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品优势,向“几村一品、一县甚至几县一业”的区域化产业化优势转变。
启示五:实施和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必须以农业园区建设为承载。农业园区建设是加快推广和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因此,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财政部门,要不断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尤其是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分产业扶持的办法,调整支农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重点向农业精品园区建设领域倾斜。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农业园区入驻,形成规模效益,有效增强“一村一品”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临汾市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蒲县“111”工程优化农村党员结构
下一篇: 对农业银行“村村通”工程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