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银行“村村通”工程建设的思考

2013-02-16 08:41: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面向“三农”,服务城乡,是农业银行上市后的市场定位,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银行的历史使命。为了履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提高现代的金融意识,农行山西省侯马市支行围绕“卡到户、机到村、钱到账”这一工程目标,积极探索一条成本低、功能全、广覆盖、普惠制的现代金融服务“三农”的新模式,于2011年历时一年之久,在侯马市全面着手建设起“惠农工程”。就“惠农工程”现状而言,对过去建设中的特色分析,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努力方向,笔者经过实地调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惠农工程”建设中的三大特点

(一)投入人力多

侯马市国土面积221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5万人,农村人口11.69万人,剔除流动人口,城乡人口各半。全市农村设三乡二办78个行政村。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加之侯马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侯马特殊的商贸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因素,“惠农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在建设过程中,侯马市支行根据领导分工,由一把手坐镇指挥,其他行级干部按照年初领导承包的网点指定的乡村亲自参与到组成的8个支农小组之中每小组按6人计算,每天投入人力达到48人以上,对仅100人的县级机构来说,在4个网点正常营业、机关各部门正常运营的情况下,投入人力之多应属历年之最。

(二)投入财力大

为保证“惠农工程”的顺利开展,我行在人力倾斜的基础上,又加大财力倾斜。总体思路是:机关倾斜网点,网点倾斜一线,全力倾斜乡村。一是对下乡人员车辆上进行合理配置,全力保障了8个支农小组的交通用具;二是器材全力供给,资料收集所需的复印机、复印纸、宣传单、填写用具等予以满足;三是午餐补助到位,每人每天10元用餐费及时到人。同时制定了详细的绩效考核办法,并按照条款及时兑现。从以上的财力投入看,也应属历年之最。

(三)投入时间长

“惠农工程”历时6个月后共发放惠农卡28276户29104张,与总户数29272户相比尚有996户没有领到惠农卡。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侯马属交通枢纽,按城市整体规划如北堡村、长青村等整体或部分拆迁,分散住进单元楼或商品房;二是当地市场繁荣,目前就拥有市场40余个,年成交额在70亿元以上,部分农民弃农经商;三是东庄等村民因土地局统一办理基地证而使户口簿滞留在土地局,虽然针对以上问题,侯马支行一一拆招破解,但仍耗时在5个月之久,这在历年来也属之最。

二、惠农工程”达到的三大效果

(一)卡到户,实现了乡村户户全覆盖

从发卡之初,农行侯马市支行的初衷就是全市所有农户必须每户拥有一张惠农卡,实现百分之百的全覆盖目标,经过初期发卡的“地毯式”摸排、中期的“回头式”搜索、后期的“个别式”击破,终于实现预期目标。在全市5个乡办78个行政村29272户发卡30343张,总体检点无一户漏卡。

(二)机到村,实现了小额支取不出村

为了给农民创建良好的支付环境,使所有农民领取财政补贴款等足不出村,农行侯马支行又在侯马市的所有村庄至少选准两户既有良好信誉、又有一定经济实力,且开办便利店、合作医疗或饭店的农民,在其店铺中安装一部转账电话。因这种电话可直接通过刷卡完成与其他银行卡的转账业务,以此实现对农户小额现金的存取支付,这样既实现了农民小额存取足不出村,又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携带现金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也能使农民及时通过“惠农卡”领取到各种补贴,所以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老百姓的“小银行”。到目前,农行侯马市支行在各乡村布设转账电话166部,每村平均2.2部。

(三)钱到账,实现了惠农政策大落实

为了使惠农卡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行侯马支行党委一班人又经过艰辛努力,先后与侯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心签订独家代理协议,目前已累计通过惠农卡发放合作医疗涉及款项2680笔金额达8912万元;与侯马市劳动局签订代发养老保险协议,目前已通过惠农卡发放1300人金额337万元。又与侯马市财政局签订代理农民惠农补贴资金协议,为全市11.69万农民通过惠农卡发放国家惠农补贴资金1180.13万元。同时为了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惠农贷款的实惠,解决农民种植、养殖等资金短缺难题,该行以个人金融部门为主力,到地头、进农户、下市场,在深入宣传惠农卡授信额度、贷款计息方式、申请程序的同时,以基地种植、规模养殖、大棚蔬菜等为重点,共累计发放惠农贷款1219余万元,通过行动解决了农民的实际困难,真正使惠农资金成为支持“三农”的“及时雨”。

三、对目前“惠农工程”建设问题的横向分析

(一)农民对惠农卡功能认识不足在惠农工程建设中,相当部分农民金融知识极为缺乏,不知道惠农卡及其用途,部分农民认为惠农卡的用途就是领取国家惠农补贴,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只要办理惠农卡就可能获得农户小额贷款,对授信条款等规定一无所知,简单地把农户小额贷款等同于扶贫支农款。

(二)卡担保方式不活

农户小额贷款的投放对象主要为农户和农业,而农业本身属弱质产业,农民属弱势群体,其抵御风险能力相当脆弱,加上政府对农业方面基础配套设施投入不足,风险保障措施没有建立,商业保险不愿意介入。风险较大的“三农”领域,加之农村信用环境相对较差、社会风险补偿机制缺失等,农行在得不到政府等部门共同承担风险的情况下,为有效控制风险采取有固定收入的担保方式。单一的担保方式制约了支农的进程。

(三)卡环境运用不畅

简易网点人员因以下原因积极性不高。一是通讯费较高。农行在乡村分布的“简易支付网点”是电话支付终端,需要按照普通市话话费标准向电信部门缴纳刷卡交易通讯费用。设立的简易网点人员反映,电信部门按照每分钟0.2元的标准收取刷卡交易通讯费,而这些费用均由商户承担。二是手续费较高,转账电话只限市内转账不收费,市以外持卡人需按转账金额的0.5%支付手续费,省内25元封顶,省以外则50元封顶,与金融机构柜台办理业务相同。取款额度低是第二个原因。人总行下发的《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规定每卡每日累计最高取款金额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取现额度过低,不能满足部分农民实际需求,以上原因制约了卡环境的拓展。

(四)卡使用积极性不高

到银行网点柜面办理取现已成为大多数农民的习惯方式,加之银行卡诈骗案件频发,手法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造成部分农民对银行卡的安全性心有疑虑,不愿意持卡用卡,削弱了农民用卡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做好惠农工程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惠农工程是一项崭新的、利民的、现代化的、富有时代创造性的惠民工程,在推广过程中,当地政府、人民银行应抓住惠农工程支付环境优、分布广、全覆盖的特点,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喇叭、流动宣传车,编成地方小戏、小品、顺口溜,或上门回访、现场演示等着力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创新担保方式

农民的种养、市场经营户成为小额惠农贷款的支持重点,但单一的担保方式限制惠农资金的发放,现在投入的惠农贷款总量对需求户数庞大的农民群体可说是杯水车薪。为此,当地政府部门及人民银行要主动承担责任,协助农行探索多类既科学规范又行之有效的担保方式,根据当地实际通过采取公务员担保、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和高端农户等自然人担保,多户担保加抵押担保,多户联保加公司担保,进一步拓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信用担保公司等灵活多样的担保方式化解风险,有效破解担保难题,注重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贷款与农户保险结合,转移贷款风险。

(三)实施多卡合一

相关部门应依托这一有效载体惠及服务“三农”,通过农行与财政、卫生、劳动保障等政府部门合作,积极争取各项财政补贴、“新农合”项目和公用事业应用,以代理财政补贴、粮食直补、拆迁补偿款、青苗补偿款、林业贴息等财政补贴项目,提高农户使用惠农卡、参与惠农工程的主动性、依赖性,打造出最先进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多卡合一、一卡多用”,让农民更加方便、快捷,更加直接地享用现代“金融套餐”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储蓄、贷款、理财、汇总、电子银行等综合性的现代金融服务。

(四)政银合力助推

一是降低“农村简易金融服务点”的费用。电信部门为农村服务点使用的转账电话在刷卡交易费用方面提供优惠,采取减免或包干的方式降低费用,减轻其经济负担。二是适当增加取款额度,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结合当地的实际,不宜对每卡每日取款限额实行“一刀切”,对每卡每日累计额度适当提高增加。三是建立惠农取款利益补偿机制。惠农工程的建设方如长期处于高投入、低回报的状态下会影响到服务的功能性、主动性。建议人民银行商请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农行在农村的机具布放量、服务点的数量等因素给予一定补贴。同时当地政府要督导商务、工商、税务对农村服务点以税费上给予优惠减免,并要借助市政府各种评先评优活动,对取款业务量大、服务质量高、风险防控能力强的农村服务点授予“守信单位”等精神荣誉。

(作者 杨午阳 系农业银行侯马市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