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人格”纵横谈

2013-03-23 09:03: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何谓“人格”?用现代语诠释:“人格”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特征的总和。其内涵和具体规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易异。我国古代的“人格”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特别是以孔子思想为基础构建起来的。

在恪守道德规范方面,强调的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特别强调了“思”的作用。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怠思难,见思义。”这就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问题,听问题,想问题,以及说话的语言态度,对待工作和处理义利关系等提出了准则或要求。

在道德修养方面,强调的是:“恭、宽、信、敏、惠”五种品格,即要庄重、宽厚、诚实、勤敏和慈惠。

在个人行为方面,强调的是:“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言行要一致,不要言过其实。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即发财与做官,是人之所盼望的。只有用正当的方式得到它,才正是君子所为,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强调的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代儒家所倡导的这种“人格”,虽不尽善尽美,但它作为一种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并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使其世俗化,深深地渗透在普通人的头脑里,潜移默化在人们的行为中,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迄今还有一定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有其时代的意义和成功的一面。

今天,人类历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正在奋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在从事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事业,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必然导致思想道德方面的巨大变化。在建树新的道德“人格”中,批判地吸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不无益处。

当然,建树现代的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人格”,单靠吸取传统的文化中这些有益部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更高的具有时代风韵的道德规范,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和新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个更高的具有时代风韵的道德规范是什么呢?这就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所高度概括的:“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5句话20个字,既吸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又汲取了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是建树新的“人格”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

爱国守法,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一个人连生养自己的祖国——母亲都不热爱,那他就不属于人类了。爱国必须守法,如果对维护全民秩序和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法律都不遵守,何谈爱国。

明礼诚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已有说法:“不学礼,无以交”,“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以有礼也。”即不明礼的人连禽兽都不如;做人还要有诚信。人生活在社会上,总要与人交往,不讲诚信,尔虞我诈,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也是违反法纪的行为。

团结友善,是力量的源泉,团结就是力量。这里讲的团结,是社会的大团结,民族的大团结,而不是狭隘的团团伙伙。这里讲的友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友好,而不是哥们义气。

勤俭自强,是持家治国的基本保证。“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个人有没有希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保持了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敬业奉献,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已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管哪行哪业都是人类的必需,都必须有人从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我们应该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锐意进取,做出贡献。

一个人如果能够真诚地按照这些规范来建树自己的“人格”,那无疑是一个高尚的人,被人们所崇敬的人。然而谈何容易,建树这样的“人格”需要勇气,需要毅力,需要多一点理解和谅解,少一点鸡吵鹅斗;多一点互助关心,少一点自私冷漠;多一点急公好义,少一点见利忘义;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摆正“金钱”和“道德”的关系。我们从来也不反对人们获得物质利益,更不反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人都要生活,并且要生活得越来越好,没有金钱没有物资怎么能行?但必须遵纪守法,取之有道,绝不允许鼠窃狗盗。

人格是什么?人格就是力量,就是正气,就是阳光。一派正气,一缕阳光。让正气吹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让阳光撒遍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吧!(张同廷)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