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县域经济 增强发展活力

2013-04-24 11:15: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三农”,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的县域,县域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对临汾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意义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1.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市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2000年,全市城乡收入比为1.894:1;“十五末”是2.361:1,“十一五”是2.616:1;2012年2.627:1。造成差距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偏低,2012年末,全市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88.2%,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重为53.8%,两者对比4.31:1。导致城乡差距的核心是县域经济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不高。

2.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市区域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2012年全市17个县(市、区)中,县域经济总量排在前7位的是平川7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899.3亿元,占到全市1220.5亿元的73.7%;山区10个县中居前位的是乡宁、古县、安泽、蒲县4个煤炭县,剩下的6个县经济总量仅为93.4亿元,占7.6%。从财政收入情况看,2012年末超10亿元的有9个县(市、区),其中5个是平川县、4个是上述的煤炭县,其余8个县财政收入合起来只有24.2亿元,占全市的12%,差距明显。

3.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市仍是以煤、焦、铁、电力、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接替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尚未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格局。

全市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县域经济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交汇点。发展县域经济,可使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升,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

4.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临汾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要求。

从经济总量来看,2012年末临汾市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第4,但若按县域平均计算,全市平均每县是71.79亿元,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从财政收入看,总量居全省第7位,但若按县域平均计算,全市平均每县是11.86亿元,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53.25%。

与全国县域经济情况对比看,2011年年底,全国1993个县域经济单位的平均规模是121.1亿元,山西省96个县域经济单位平均规模是68.93亿元,临汾市16个县域经济单位(剔除尧都区)是56.68亿元。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看,临汾市16个县域经济单位是3.81亿元,在全省居第8位。2011年,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有330多个,而我市只有1个乡宁县(10.3亿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临汾的县域经济发展与全国、全省水平都有一定的差距。反过来看,临汾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很大,欲强市必先强县,如何使临汾的县域经济走上特色发展、富民发展、绿色发展和幸福发展的道路,对临汾转型跨越发展至关重要。

二、临汾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重点

1.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2.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协会加农户,服务站加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3.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要以“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为轴心,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按照“一带两圈多点”的城镇发展布局,高起点规划城镇发展;4.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县域经济是要富民强县,富民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强县就是县级财力增加,这两个方面要统一起来;5.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域工业新突破。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6.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鼓励引导。要从放宽政策、改善环境、强化服务入手,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加速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机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胸怀、开明的政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吸纳和聚集各类投资者创业发展。(张增福)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