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与人之间最缺少的是什么,是诚信。诚信危机已经从商人、经济领域向社会各界蔓延,企业缺少诚信,个人缺少信用,政府缺少公信,社会各个方面都呈现出诚信缺失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面临诚信问题,原本应该是诚信的人,如科学家、社会名人、领导干部也出现了诚信问题,怀疑和警惕已经成为国人的生活方式。
其实诚信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存在,只不过在现代商业社会表现的更突出。因为实用主义和世俗意识不断冲击主流意识和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面对各种物质和感观,崇高被淡化,道德被异化,价值多元化,社会各个层面都呈现出多面人生的价值观。你既能看到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世博精神”和郭明义那样的好人,同时又看到了“三鹿奶粉”“地沟油”“张悟本忽悠人的养生法”和贪污腐败分子,这些让社会尴尬无奈的行为,使社会道德底线一次次被突破。
人们在享受经济繁荣的同时,又在不断提问,这个社会怎么了。这是一个社会进步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体制在转型,制度在转轨,收入差别化,需求多样化,开放扩大化,鱼龙混杂成为常态。我们要做的不是发牢骚,不是责难,而是建设。所以说诚信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倡导做人要守信用,政府要有公信力,企业讲诚信,社会要讲文明。
做人要守信用。信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最重要的是言而有信,孔子把言而有信看作人们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周恩来常对外国人说“中国人是说了算数的。”守信用是现代社会人的一种最基本、最核心的道德品质,是社会用诚信衡量一个人的“无形资产”。
发达国家把个人信用作为评价、使用一个人的重要标准。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德国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因为留学期间坐公共汽车逃了一次票,被做了不诚信记录,毕业后尽管自己学业非常优秀,但在德国怎么也找不到工作,他回国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向国人讲诚信的重要性。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因为特别讲诚信,在最困难的时候,用个人的信用获得了资金支持,做成了世界知名企业。所以个人信用资产丰厚,不仅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依赖,拥有最广泛的人脉、最健康的人际关系,还会使个人道德境界升华,获得精神愉悦。一个人不能以守信用塑造自我,就无法在人群中竖立起值得信任的人格形象,这样的人格形象苍白无力,这样的社会生活没有人气。在这种情形下,就算事业能取得一些成就,人格人品的不完美也会成为终身的遗憾。
政府要有公信力。政无信不兴,孔子论政,把“民信之”作为治国之本;商鞅变法。以“徙木立信”之举取信于民。《吕氏春秋·贵信》篇中说:“君臣不信,则百姓毁谤。社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国家的强大不能仅仅依靠经济繁荣,还要依靠先进的社会制度和高尚的思想道德,这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而政府的公信力就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公信力不足导致的社会动荡和进步停滞,古今中外皆有例可证。目前我国地方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如遇到突发性事件,媒体不报道,人们就听信网络上的传言;如果媒体报道与网络上的传言有偏差,人们相信的是网络上的传言;如果媒体报道与网络传言形成了一致,那么人们就会认为媒体只不过在大众的压力下才不得不报道了事件真相的一部分。有时越是被政府和专家澄清的社会事件,越会引起人民群众的质疑。
政府公信力不足,主要是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提高了,对政府各方面的要求高了,虽然政府在依法行政、公开透明、职能转型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政府变革的进度永远跟不上人民群众期盼的速度,仍然不能适用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期待。面对公信力不足的现状,不能认为人民不知满足、激进超前,而是要加快自身改革,跟上人民对政府的要求。政府无法选择人民,只能以人民的需求来变革自身。何况地方政府说了不做,假模假式地做,在阳光采购、公职人员招录招考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政府公信力的伤害更大,导致政府公信力呈现下降趋势。社会的诚信是由政府信用、法人信用与个人信用共同构建的,其中政府信用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导向性、全局性作用。所以,提振政府公信力是几千年来治国理政者上下求索的重大命题,也是执政党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现实课题。
企业要讲诚信。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家讲诚信的历史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永恒问题,买的没有卖的精,根治假冒伪劣不能靠消费者提高对商品的识别水平,而要靠企业家提高诚信,靠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诚信制度。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自律,没有自律,何来他律。蒙牛老总牛根生说过,企业家想赢个三回两回,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想做个百年老店,想一辈子赢,没有诚信绝对不行。
企业家缺少诚信,代价是沉重的。美国自称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育相当成熟、法制相当健全的国家,但是“安然”公司的欺诈事件所造成的信用危机,不仅葬送了一个巨型跨国公司,也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危害。微博上有一个段子题目是:“中国人的胃‘很结实’,它负责消化一切:胶面条、皮革奶、镉大米、石蜡锅、毛酱油、牛鸭血、药火腿、双氧翅、陈化粮、碘雀巢、增稠蜜、红心蛋、糖精枣、氟化茶、铝馒头、硫银耳、农药菜、瘦肉精、三鹿粉、甲醇酒、人造蛋、纸腐竹、罂粟汤、塑料米……”市场经济不仅是效益经济,更应是诚信经济。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制,也离不开诚信。诚信是法制的伦理和精神基础,缺失了诚信,法律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如果一个市场缺乏诚信,欺诈行为令人防不胜防,受到伤害的是市场本身。这正说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诚信经济。经济往来的伦理道德基础是诚实守信,全方位重塑市场经济的诚信力,归根到底是要提升市场经济的竞争力,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发展。所以,中国必须创建诚信经济的良性运作机制,不仅要进行思想观念教育,更要加强制度建设,让诚信者获得尊敬和利益,让不诚信者得到惩罚,淘汰出局,这样才能达到规范市场,净化社会的目的。
社会讲文明。文明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表现为整个社会以人为本,进步向上,关爱他人。中国人曾经对党、对领导、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未来充满信任,现在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表态,不相信媒体的报道,不相信身边的一切事和一切人。
这种什么都不信的状态,并不是改革之后对理想信念淡化的结果,而是有深远历史文化根源的。长期的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公信度极低,中国古人为人处事的格言警句中就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长期专制文化产生的“怪胎”。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思想观念表现为什么都可以信,又什么都不信,或者不会真信。中国在思想文化方面又特别会整合,在寺庙里常常是道教里的太上老君与佛教里的如来观音混合在一起,有的还把孔孟也搬到一起来摆。有的人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中国的宗教宽容,其实是实用主义和世俗的处世方式兼并或者改造了其他各种宗教。
社会精英无论打什么旗号,最后都落实到“升官发财”四个字上来。如果得不到这些,那么无论信什么都感觉很亏,没有意义。《潜伏》电影里的台词说得好:“嘴里说的都是主义,心里想的全是生意。”崇拜金钱,崇拜权力,中国社会就是按照这个潜规则演绎着人间的一切事务。把诸多圣人放在一个庙里,既节约时间,又节省香火钱,也省去多次跪拜的麻烦。
对诚信危机,不应该退缩,不应该回避,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去解决、去建设。我们倡导个人和社会要构建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道德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人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基石和先决条件。道德自信,就是不忘人性,树立良知,尊重他人,关爱社会。道德自强就是立足提升自己的内心世界,依靠自己良心良知,践行高尚、规范的道德行为。面对现代商业社会日益强劲的实用主义和世俗主义冲击,我们要不断探索建设诚信社会的有效平台,不断聚合志愿参与诚信建设的社会力量,以我们坚守生活的真实与真诚,构建和实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贾成奎)
责任编辑:李甲
下一篇: 壮大县域经济 增强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