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毛泽东有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言简意赅,言约旨远。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深深影响了几代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近年来,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信仰的基础上,各地域、各行业都归纳、凝炼、提升了各具特质和内涵的精神标识,如“信义、坚韧、创新、图强”的山西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不但成为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精神图腾,更是激励人们奋进前行的精神坐标。一个行业或地域精神文化,不仅在内部能凝聚人们的理想、协调人们的行为、提升人们的操守,而且由于精神价值的普适性和借鉴性,也具备外部影响力、感召力、扩散力,成为另一个地域、行业学习、吸收、传承的“精神法宝”,以期解决困扰当地发展的精神动力缺失和精神支撑不足问题。“右玉精神”在全国范围内被学习、研究、弘扬,一方面说明“右玉精神”的普适性,另一方面更说明“右玉精神”的时代价值。
精神,指人或事件的精气、元神,同时还包含实质、要旨的意思,特指事物的精微所在。宋王安石《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凡公(袁可立)精神著于为司李、御史时,即不跻台辅,其精神亦有以自见。”鲁迅《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可见,学习、弘扬一种精神,不仅要学到其精神表象,更重要的是研究和学习其精神实质,贵在把这种精神实质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内化为促进当地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集聚。
“右玉精神”的核心价值
“右玉精神”已形成了完整的科学内涵。省委书记袁纯清做了高度概括:右玉精神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为民利民,忠实践行党的宗旨;本质内涵是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凭信念、凭精神、凭勤奋干事创业;基本要素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珍贵本色是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在干事创业中锤炼自己、改变山河面貌。我们认为,理清“右玉精神”实质,在于把握其质的规定性,也就是不同于其他精神的特质。比如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也是我们国家的治国理念;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精神也蕴含在井冈山精神、太行山精神中;尊重科学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必要条件。所以对右玉精神的核心要素和启迪作用要整体把握,学其精髓。我认为“右玉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特质,就是正确的政绩观,即每届政府都能对上一届政府基于客观规律、现实基础、群众利益而提出的发展战略的认同、提升和作为,把本届政府的施政理念和政绩导向,融入到地域的历史、现实、未来一脉相承的发展战略中。不另辟蹊径,不彰显自我,有传承、有发展、有创新,但更多的是包涵和胸怀。具体表象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持续接力,久久为功。其成功的充分条件是政府战略与群众利益的高度契合,并在此基础上焕发出的向心力和创造力。政绩观、持续力、坚韧力、科学性、群众性是其关键词。这是对于目前群众深恶痛绝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有效破解,是对政府短视行为的一种否定。“右玉精神”的定位应该精准,不宜表述宽泛和无度拔高,这才有利于“右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这种施政的持久心,不仅可以体现在产业发展上,而且可以体现在公民文明素质的培育上,这两点在吉县都有成功的例证和诠释。
“右玉精神”的吉县注解
吉县地处晋西南吕梁山脉,毗邻黄河,十年九旱,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国土面积1777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人,是国家级贫困县。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就在县境内,是“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始终走不出“收了麦子种棒子,年年都是穷样子”的困境。从1983年始,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调研、大论证,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吉县土壤深厚,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生产,发展苹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0年来,8届县委、县政府换人不换思路,发扬“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壶口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抓苹果产业不放松,历经打基础、扩规模、提品质、树品牌四个阶段,目前,全县已发展苹果30万亩,年产量17万吨,产值5亿元,仅东城乡果农户收入超过20万元的达180余户。全县苹果产业达到了“五个80%”,即苹果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4.8%,“一村一品”苹果专业村占总村数的82.3%,82.1%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苹果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稳定增收的民生工程,形成了吉县风格的“右玉精神”。
在苹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不断的转换角色,起步阶段当好“保育员”,实行县、乡、村三级干部包建果园负责制,运用行政手段推动苹果产业上规模。发展壮大阶段当好“教练员”,教育指导群众走“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产业升级阶段当好“服务员”,从苹果转型升级着手,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成果,积极实施有机绿色认证,全力培育苹果冷藏加工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培育品牌,特别是在深圳、广州等高端市场积极推介吉县苹果,从而为果农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溢价效应。吉县已经形成了农民工人化、产品标准化、产业链条化的现代果业格局,先后被省政府确定为“十一五”全省优势农产品苹果生产基地县、“十二五”“一县一业”基地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县、名优特苹果生产基地、全国苹果标准化示范县,获得了“中国苹果之乡”称号。吉县苹果以其果型端庄、色泽鲜艳、口感纯正、风味浓郁的独特品质,先后荣获历届全国农博会苹果类金奖、“中华名果”等称号和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等国家级13项认证、25个奖项。在吉县苹果产业发展上“右玉精神”得以成功的践行,成为传承“右玉精神”的“吉县注解”。
在吉县屯里镇,还有一个小有名气的村叫太度村。这个村村容整洁,文明尚礼,文化活跃,不仅24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治安案件,没有发生过一次上访案件,邻里纠纷不出村,而且该村村民芦来柱因诚实守信、孝老爱亲被评为山西省“十大公益人物”,该村退休干部胡祖金被评为临汾市“十大道德楷模”,村民张允进被推选为“吉县好人”。最令人担忧的道德滑坡、民风不古等社会肌瘤在这个村并不存在,市场经济使这个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和谐道德文化也占领了高地。这一切,都缘于20余年来该村两委班子无论谁当选,都充分发挥民事纠纷调解会、文明礼仪育化会的作用;缘于该村司法局退休干部胡祖金24年来,坚持用黑板报、校园辅导等形式进行义务普法教育和政策宣传;缘于太度村文化会连续20余年开展“九月九”好婆婆、好儿子、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形成深厚的孝老爱亲氛围。目前,发端于该村的五会(支委会、村代会、村委会、民事纠纷调解会、文明礼仪育化会)管村,五方(经办人、村理财小组、村支书、村主任、乡镇会计委托中心)管财,五心(良心、公心、责任心、敬畏心、感恩心)管人的“三五”治村模式在全县范围推广。太度村民道德文化的养成,是“右玉精神”在社会道德文化领域的成功例证。
践行“右玉精神”的核心要素
吉县苹果产业30多年沐雨栉风、持续发展,太度村20余年对村民文明礼仪的育化,其体现出的吉县特色“右玉精神”,有其原始自发的一面,也有省委倡导“右玉精神”后吉县干部群众自觉践行的一面。不论右玉的植树播绿还是吉县苹果产业培育,不论是右玉的自然方面的生态治理,还是太度村的社会方面的礼仪育化,其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其成功的核心要素是相同的,都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成功密码。
高擎造福于民的执政宗旨。右玉县委倡导植树造林,就是为了锁住风沙、改善生态,为人民争得生存条件。吉县发展苹果,也是政府为了农民寻找具备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富民产业。为了群众,造福群众,不折腾,不懈怠,这样的政绩观,就能得到群众的响应和拥护,就具备了民意基础。
选准目标清晰的发展定位。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要讲求科学性,科学的定位是成功的一半。决定在吉县发展苹果产业非县领导“心血来潮”。之前吉县栽过桑,养过蚕,种过山楂,养过蚯蚓,搞过黑木耳,但都失败了。所以吉县在选择调整产业时,慎之又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农科院辽宁果树研究所果树研究员汪景彦、山西农科院果树研究员留美博士牛自勉到吉县考察后非常看好吉县的地质气温条件。他们在考察报告中说:“吉县地处北纬35度左右的纬度带、1000米左右的海拔、500至600毫米的年降雨量,这些苹果最优生长区的条件吉县完全具备,非常适合发展苹果产业”。
之后受邀到吉县考察的苹果专家马恩正、张文和等都作出了几乎完全一致的判断:“这里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日照充裕,系苹果最佳栽培区……”专家的论证使决策者们心里有了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该县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开展市场调查,制定了《吉县苹果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栽培精品苹果,开拓高端市场,清晰科学的目标定位,使吉县苹果始终处于市场发展的潮头。
探索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吉县发展苹果产业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与北京林业大学、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省果树研究所、山东农大园艺学院合作,大力开展新技术引进、培训、推广、应用,组织重大技术课题攻关,推广了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生物覆盖、节水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推行了“畜沼果”生态农业模式,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右玉精神”强调坚忍不拔,是基于科学方法上的艰苦奋斗。
保持创新驱动的时代理性。吉县在苹果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历届县委、县政府换人不换思路,一任接着一任干,但他们不是简单地重复劳动,而是不断地寻求创新,寻找突破。从栽培优质苹果,到发展绿色苹果,到尝试有机苹果,到试水艺术苹果;从坐等客户上门,到培育吉县苹果品牌,到建立直销通道,到跨出国门;从单一苹果产业,到建立“猪沼果”生态循环,到注入文化元素与旅游深度融合,一颗苹果上凝结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创新。“右玉精神”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开放的视野、开放的系统中创新提升。
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干事业、谋发展,既要明白“干什么”,又要一步一个脚印落在实处,右玉从上世纪50年代的“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到60年代的“哪里有风哪里栽,再把风沙锁起来”;从70年代的“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到80年代的“适地适树合理栽,再把三松引进来”;从90年代的“乔灌混交立体栽,绿色屏障建起来”,再到本世纪的“退耕还林连片栽,山川遍地靓起来”,植树有步骤,有重点。吉县苹果产业也历经了打基础、扩规模、提品质、树品牌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具备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右玉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民兵林”、“青年林”、“巾帼林”、“工友林”、“情侣林”,一串串造林英雄余晓兰、王占峰、韩祥、赵枝等闪光的名字,《右玉绿化志》上一届届领导班子植树造林的决策和事迹,就是这一优秀品格的最好写照。吉县苹果发展也经历开始栽植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90年代也经历了卖果难,但是县委、政府始终扭住苹果产业不动摇,县委书记亲自上街卖苹果,靠着坚守,赢得了主动。
凝聚干群同心的价值取向。在右玉,干部常说“右玉的老百姓不容易”,群众常说“干部为我们担当了许多”;前任干部说“我佩服后任几届,他们奔得更快、更欢、更远”,后任干部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右玉50多年的绿化创业史,启迪我们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吉县,苹果产业是维系前后任领导干部最主要的感情桥梁,是干部群众最具备“共同语言”的支撑产业。县委政府把苹果当做民生工程来抓,群众把苹果树当做实现“小康梦”的载体。吉县30万苹果,5亿元的产值,6000元果农人均纯收入,2012年全省农民收入增幅第一的成绩单,是这种共同价值追求结出的硕果。太度村村民已经把道德礼仪作为个人的自觉追求,文明尚礼的群体效应已经显现,每个人都能触摸到来自组织、群体的温暖,也能感受到自身的尊严和价值,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太度人”。
“右玉精神”可学可用,学了管用,具备价值引导力,品牌传播力,精神感召力。践行“右玉精神”关键是把握群众利益至上的执政观,久久为功、持续接力的政绩观,科学有序的施政观,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观,是把任何事情都是努力做到极致的责任感。实际上,许多地方的成功,都自觉不自觉地包涵“右玉精神”。从吉县的实践看,“右玉精神”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区域,不仅可以体现在产业培育、生态治理等经济领域,而且在信仰引领、道德培育、文明教化等社会精神领域更具价值。受吉县太度村文明自治的启迪,吉县近年来在道德文化领域更加给力,启动实施了“榜样吉县”、“爱心集结”志愿服务、“五心教育”等活动,建立长效机制,不但要做到“创业一方,造福一方,稳定一方”,而且要实现“感化一方、育化一方、幸福一方”,我们知道这需要几代人持续接力,久久为功。
(作者系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永芳)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