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产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2013-08-17 09:30: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市委政策研究室

2010年以来,我市按照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7·29”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七条路径”,结合临汾实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打造出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新型工业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近日,我们围绕“产业转型路径及其效果”,分别深入市直及县(市、区)进行了调研,对全市产业转型的路径及其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获得了几点启示。
一、产业转型效果明显
近年来,我市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率先转型、全力跨越”的总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死死扣住“产业转型”这一总抓手,攻坚克难,开拓进取。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20亿元,同比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26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2亿元,增长27.5%;财政总收入完成201.6亿元,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26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3.4%,全市经济社会呈现稳步推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全年落地项目1225个,落地资金2225亿元;实施了359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66亿元,项目落地和建设均居全省“三甲”。有针对性地引进了一批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项目、好项目,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12年底,114座煤矿和41座铁矿完成采矿许可证换领,94座基建矿井批复开工报告;焦化行业产能整合达到4000万吨;钢铁行业产能达到2100万吨,中宇和通才两座1860立方米高炉改造项目,获省经信委核准;安泽永鑫12万吨甲醇、华翔精密制造二期、普泰发泡铝等项目建成投产;飞虹微纳米光电、平阳重工高端制造、翼城舜达锻造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兴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3亿元,同比增长18.4%。同时,注重“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引领,18个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新上项目65个,1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有8个初具规模,6个物流园区有4个开工建设,17个旅游景区有12个实施整体开发,19个小城镇有9个启动连片区建设。“经济带”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市的49%,招商引资总额占到全市的64%,“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产业转型路径清晰
路径一:围绕煤焦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化产品”工业。临汾是我省的煤炭大市,要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煤炭产业的转型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推动煤焦产业转型,大上循环经济项目、高端产业项目和延伸产业链的节点性项目,通过产业升级提质,着力解决这些产业资源消耗过大、污染环境严重、产品链条短、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的问题。重点新上了一批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粗苯精制及深加工、煤焦油等“化产品”深加工项目,实现了产业链条延伸,生产工艺循环,产品附加值增长。襄汾万鑫达已建成年产20万吨甲醇,古县利达20万吨甲醇、尧都同世达20万吨甲醇和10万吨二甲醚、安泽永鑫22万吨甲醇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古县投资建设200万吨铸造焦项目的华电华康集团,也将建设年产10万吨合成氨、年产30万吨烯烃、年产3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和年产20万吨粗苯深加工等化工项目,最终形成以洁净煤技术为核心、以优质铸造焦、煤化工、新型建材等为主产品,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有效循环的循环工业园区。该园区建设项目分三期进行,于2017年整体竣工投产,总投资150亿元,年可节省标煤10万吨,上缴税金27亿元,净利润31亿元,可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3000余人。到“十二五”末,焦化企业由46家整合到24家,产能控制在4600万吨,化产品全部实现深加工转化,产能达到500万吨,焦化产值比可由8:2提升到6:4。
路径二:围绕钢铁产业引进高新技术,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临汾是我省的生铁大市,长期以来,发展起了一批钢铁、铸造和锻造企业。但是,许多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这些产业要转型,必须引进高新技术,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端产品。翼城建设的“三高”园区,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高端特钢工业园区,由翼钢公司投资150亿元,整合周边地区钢铁产能,加快实施500万吨优特钢项目。目前,项目建设初具规模。高端铸造工业园区,由6家企业投资20多亿元,建设冶铸联产项目,以实现冶炼业向高端铸造业的转型升级,将形成以汽车零部件、球墨铸管为主导产品的铸造生产基地。高端锻造工业园区,规划占地1万亩,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8000吨高能螺旋压力机生产线及16500吨、8000吨自动化热模锻压力机及机加生产线,主要生产重型载重汽车前轴、曲轴、转向节等产品;二期建设12500吨、6300吨和4000吨热模锻压力机及机加生产线,产品延伸到连杆锻件、煤机刮板、链轮锻件、石油阀体等火车、船舶、飞机制造领域;三期引进无毛边模锻、多向模锻、有色模锻等特种锻造技术,进一步扩大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15年,园区建设完成投资30亿元,锻造产能达到35万吨,机械加工能力达到100万件,装配总成10万套,实现年销售收入70亿元、利税6亿元。
路径三:围绕煤矿机械化对装备的需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临汾市针对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后,矿井需要进行机械化升级改造的契机,大力发展煤炭装备制造业,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平阳重工),是一个由军工企业转向煤炭装备制造业的典型,地处侯马市,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现有员工3700余人,资产总额26.35亿元,是国家研制、生产各类先进精密机械、电子产品和煤机产品液压支架的大型现代化军工企业,是中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企业,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双十佳企业”。先后自主研制生产了支撑高度0.7米至7.2米,工作阻力2000~17000kN的350余种架型的高端和普通液压支架50000多架,具备年产液压支架6000架的能力,并达到50亿元产值的液压支架年总装能力。市场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安徽、甘肃等全国主要产煤区,装备了30多家大型煤炭企业的450余个综采工作面。
路径四:围绕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临汾市在煤焦铁钢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扩容,催生出煤化工、装备制造等新兴工业产业的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发展。新能源方面正在建设大功率LED光源、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制备天然气项目。其中,山西国新正泰新能源公司的焦炉煤气制天然气项目,总投资2.5亿元,年处理焦炉煤气2.4亿标方,年可生产1亿标方的合成天然气,副产品850万标方富氢气体和6万吨低压蒸汽。项目实施后年均营业收入达2.8亿元,年利税达5300万元,利润4000万元。新材料方面有发泡铝、保温材料、电热膜和大功率LED外延片等产品。其中,位于临汾经济开发区(洪洞·甘亭)工业园的TR外墙保温材料项目已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560万平方米,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32亿元,创利税1.67亿元,填补了全省外墙保温及装饰一体化建筑节能材料高新技术空白。
路径五:围绕煤炭运销形成的巨大动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临汾市近年来在物流业发展上做得风生水起。市委、市政府抓住我省作为国家级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借侯马交通之便和相关政策之利,作出了建设山西国际陆港园区项目的重大决策。陆港园区规划占地面积55平方公里,位于侯马、曲沃、侯马经济开发区交接处,包括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冶金工业区、来料加工区、装备制造区、核心商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国家承接转移示范园区及侯马、曲沃同城化建设区等10个片区,计划通过5年努力,把山西国际陆港园区打造成中西部物流集散中心、生产性物流配置中心和先进的制造业加工中心,成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集新兴产业、新型城市于一体的现代经济体,实现“千亿产值,百亿利税”的宏伟目标。园区内的方略保税物流中心,是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建设的全国仅有的23家保税物流中心之一,也是我省唯一的保税物流中心。它集国际采购、退税、保税为一体,投入运营以来,进出口业务已拓展到我国香港、台湾以及11个国家和地区,铁路集装箱运输量占全省总量40%左右。
三、产业转型启示深刻
启示一: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是产业转型的根本动力。我市在推进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从决策到实践都始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双轮驱动”作用。政府制定产业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分类指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制定激励性和限制性产业政策,在宏观上引导和推动产业转型;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搭建公共平台,帮助地方和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同时,推行“三三制”工作法,即机关工作人员三分之一留守机关,三分之一抓项目落地,三分之一抓招商引资。特别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硬任务、硬指标,要求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要亲自带队走出去,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在政府引导的同时,企业根据政府政策的激励或限制性质,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效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向现代产业积聚。通过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有机结合,推动了临汾的产业转型。
启示二:自主创新是产业转型的根本途径。产业转型,科技是关键。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将军工的生产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应用并贯穿于液压支架的研发、设计、制造等全过程,具有液压支架的自主设计能力和电液控制系统阀的设计能力;自主设计、生产制造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阀组,使平阳重工具备了生产制造设计高端液压支架完全国产化的优势和能力,成为实力雄厚的液压支架专业生产企业。但是不可否认,当前临汾的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在新兴产业的培育上注重通过招商引资,虽然可以带来直接、显著的经济产出,但由于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不足,导致产业成长的根基不牢。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构建包括“官、产、学、研、金、介”等多方参与,涵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立足临汾特色产业,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培育创新型企业,积极孵化培养本地成长的高端产业,形成一大批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创新产业集群。
启示三:体制机制创新是产业转型的根本保障。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虽然是经济动态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微观主体的理性选择并不都能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需要相关体制机制和宏观政策的引导和制约,而调整现有相关政策和改革现有体制机制就成为当务之急。全省乃至全国现行考核评价机制普遍存在重视经济总量指标,忽视经济结构指标。因此,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必须改变。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谁先调整结构谁先吃亏,不调结构也许还能得益”的状况,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动态发展过程中可持续的自觉行为。把结构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真正调动起各县(市、区)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强化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约束力,以保证产业转型升级符合科学发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启示四:遵循产业演进规律是产业转型的根本前提。临汾市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严格遵循产业演进规律,特别注意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拿来主义”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国内市场导向与国际市场导向的关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分类规划、分类指导,采取了“退”(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必须就地退出)、“引”(引进新的技术、新的项目、新的产业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育”(培育新兴产业、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等一系列措施,使产业转型升级既做“加法”(引进、升级)也做“减法”(退出和转移),从而保证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学性和产业竞争力。
启示五: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是产业转型的根本要求。临汾市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有效地带动了晋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同省内外区域的差距,而且对全省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临汾的实践证明,赋予不同区域产业升级的不同要求,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应结合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各类资本和产业向这一地区转移,从而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回顾我市近年来的发展,以产业转型为主导的投资拉动,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未来一个时期,临汾作为全省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地位仍然不容动摇,不仅要以煤炭为基础资源,大力延伸煤焦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化产品”工业,而且要把煤炭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资本,围绕煤炭来推进工业新型化,走多元发展的路子,单纯依靠投资拉动和粗放增长,难以支撑从当前的发展水平向现代化的转变。因此,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临汾未来转型跨越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新一轮发展的先机。

责任编辑:邱睿